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研究综述 陈虹1,赵会艳1,冯彦玲2,冯江平1(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安宁市实验学校,云南安宁,650300)Reference: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也叫“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总和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启蒙和传承,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实现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梳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相关研究,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提供借鉴Keys:能力素质;中学语文教师G449.5:A:1005-2232(2012)05-0109-06一、 引言近年来,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增强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有效战略其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卡内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于1986年提出“我们断言,只有保留和造就最优秀的教师,这个国家才能摆脱它所陷入的困境”,英国、日本、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实施了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启蒙和传承,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实现一方面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培养、训练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创造性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是熏染、陶冶、培养学生情感、德性的教育,它集文化心理的积淀、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引导、价值观的构建为一体,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远远超越了其工具性,这从认识到行动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如何提升这些能力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值得关注的问题二、关于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competency),也译作“胜任特征”,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里兰(Mc Clelland,D.C)[1]教授最早提出目前大部分学者比较赞同和使用Spencer [2]于1993提出的概念,即能力素质或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也叫“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总和[3]。
McClelland首先将他关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设想用于美国国务院外事局情报官员的选拔,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对优秀情报官和普通情报官访谈,并对谈话资料进行主题分析,找出该工作的胜任特征,并据此进行选拔能力素质模型是一系列素质的集合,能够有效地区分绩效优异者与一般者,它与人格智力等不同,这些素质直接来源于现实工作,直接从绩效优异者身上提取,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对其的应用研究迅速在各个领域推开迄今为止,能力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已在26个国家中的100个以上研究者得到应用,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和政府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如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三、国外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国外对教师能力素质(胜任特征)的研究较多,多数采用调查或测量等实证手段分析优秀教师素质,或通过经验总结或历史研究方法对教师素质进行归纳,总结教育行业优秀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心理品质结构模型例如,丹尼尔森(Danielson,1996)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 [4]。
日本(Moallem, Mahnaz ,1997)提出教师应当具备五种能力: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 [5]毕斯考夫和格罗伯勒(Bisschoff,& Bennie G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能力素质(胜任特征):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八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探索,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 [6]Hay McBer(2000)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7],指出高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专业化(挑战与支持、信心、创造信任感、尊敬他人)、领导(灵活性、拥有负责任的朋友、管理学生、学习热情)、思维(分析性、概念性)、计划/设定期望(向上动力、信息搜索、主动性)、与他人关系(影响力、团队精神、理解他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V,2003)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能力素质(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等,这些因素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8]。
四、国内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国内有关教师能力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呈平稳发展的趋势,如许燕(2000) [9]对中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等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1世纪优秀教师心理结构包括:职业性格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五个成分顾海根(2000)[10]通过对768名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成就动机、师生关系、工作态度、事业心、自我完善、同事关系、创造意向七个方面明显优于一般教师理想教师的人格特征依次为:敬业精神、进取心、创新精神、爱心、自信心、成就感、公正、兴趣广、合群、耐心、乐观和幽默吴光勇、黄希庭(2003)[11],采用理论分析、访谈法、形容词核检表法、文献分析等方法调查了1000余名中学师生和社会公众后,发现中学生喜欢的教师人格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符合教师角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自觉意识和原创能力及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独立的、稳定的、整体完善的人格徐建平,张厚粲(2004)[12]采用关键事件(BEI)技术、胜任特征核检表、心理测量学等方法,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优秀教师和教师共有的胜任力模型,优秀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维、自我评估、效率感11项特征。
教师共有胜任力模型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创新性、宽容性、团队协作、反思能力、职业偏好、沟通技能、尊敬他人、分析性思维、稳定的情绪11项特征近年来,李丽娜(2006)、叶瑾(2007)、潘高峰(2008)、常欣等(2009)、来婷婷(2009)等人分别针对中学校长、中小学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学班主任、中学体育教师和高中化学教师构建了其特有的胜任特征模型;秦旭芳、王强、张英娥等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了幼儿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汪嵘嵘(2007)、曹秀娟(2009)等构建了高校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上述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研究对象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学校教师构成比较复杂,不同学科专业教师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有必要分别构建不同学科的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五、国内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研究国内对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种取向:(一) 定性研究取向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所获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建立某种理论,并对其进行特定的解释,研究重视理论性、基础性例如:王松泉、王相文和韩雪屏(1999) [13]认为现代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
王静波(2001) [14]认为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科学的教育观念;深厚广博的文化功底;扎实过硬的教学功夫江净练(2002)[15],提出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技术因素和人格因素技术因素包括广博的知识面、优美流畅的口头表达、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等人格因素包括:把自己塑造成学生认可的形象;在课内,要发挥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在课外,要具有亲和力东北师范大学董春华(2002)[16],提出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的六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理念素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素质,现代教育能力素质;审美能力素质郭秀兰(2003)[17]提出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高尚的师德、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学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朱绍禹(2005)[18]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师的素质:①情意素质: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道德,专业人格,专业自我;②知识素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背景性知识;③能力素质:专业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冯子忠(2006)[19]提出中学语文教师素养构成的三个方面:(1)知识和技能。
包括厚积薄发的文化素养,顺畅传授与个性表达的语言能力,经验与技能互生的教学能力创新素养,用理智与情感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等;(2)行为与习惯包括形象素养、心灵素养、仁厚慈善、善待他人;精力充沛,生气蓬勃;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持身端正,治学严谨;行为素养、尊重学生,凡事多商量;自我调整情绪,理性控制行为;(3)创造性的审美修养、包括敏锐、善于感悟和提炼等殷飞(2007)[20]提出综合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1)厚重的理论素养;(2)探索与反思能力;(3)创新意识等能力素质; 李勤玲(2007)[21],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做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专业化的语言表达能力;(2)渊博的知识;(3)全面细致的观察力;(4)清晰深刻的思维胡国萍(2011)[22],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1)与学生沟通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的能力;(4)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二)实证研究取向主要以实证的方法探讨语文教师素质的结构、特征一般采用以问卷法为主,用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等来证实某种理论。
刘金华(1999)[23]采用不记名的笔试、问卷以及听课、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玉山县二十七所中学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学科能力和教研能力其中学科能力包括较高的文学素质、语言素质、写作素质、一定的书法素质和知识更新的能力等,而教研能力的结构由吸收信息能力、加工信息能力和输出信息能力组成赖施娟、何雁(1999)[24]以问卷形式,从教师、实习生、中学生三个视角,在江西省进行了一次中学语文教师素质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显示中学语文教师素质包括品德修养、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三个方面 雒进才等(2002)[25]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的4个地级教育管理部门、7个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的35位领导和21所中学的15位校长、教导主任以及221名中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研究发现本科层次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各要素包括:基本素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教育理论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语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七项何素平等(2004)[26]通过对定西市中华路中学、公园路中学等 8所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和在定西师专参加汉语言文学函授面授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