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1.21KB
约20页
文档ID:306831799
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_第1页
1/20

    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    墨青提 要:民初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内部,出现了少数几位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学者他们认为屈原仅仅是一个传说人物而已,这种怪论被称作“屈原传说论”;只是当时所掀浪花并不大,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可是上世纪下半叶,这种怪论却在东瀛沉渣泛起,且似乎势头不小,并自称为“屈原否定论”,这才使得中国学术界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遂奋起回击这场大论争,解开了过去未能解开的关于屈原问题的许多疑团,理清了过去未及理清的关于否定屈原的思潮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文化与思想方面的渊源,捍卫了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及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使中国参与论争者都普遍地受到一次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屈原传说论,屈原否定论,奋起回击,论争的意义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激励着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他的《楚辞》创作,开创了一代文风,成为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而自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来,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已举世所公认可是,上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竟然提出“屈原否定论”,逼迫中国学者不得不奋起回击,与之展开了一场广泛、深入的大论争。

一“屈原否定论”的前身是“屈原传说论”应该说,“屈原否定论”的前身乃是“屈原传说论”,它首先是在上世纪上半叶由少数中国学者始作俑的1.发出“屈原否定论”的第一声者是廖平日本学者、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副教授稻畑耕一郎在《屈原否定论系谱》(见载于《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韩基国译)里说:屈原的实际存在成为争论的问题已经很久廖季平的“否定论”(以下把怀疑屈原实际存在的观点称为否定论)经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介绍于世是民国12年(1923),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否定屈原传说的一部分(如投水自沉)的主张和认为屈原作品的一部分系伪造的主张,在此以前早已出现;而否定屈原本身的存在,则似乎始于廖季平廖季平作学问一生多变,见解离奇,是众人皆知的他的大部分著述均收入《六译馆丛书》(民国10年,四川存古书局刊),其中关于《楚辞》的著述有《楚辞讲义》《高唐赋新解》《离骚释例(附楚辞跋)》,唯独不见熟悉的《楚辞新解》这一倡导“否定论”的嚆矢之作现在看来,只有以谢无量《楚辞新论》的引文作为根据了在早,郭沫若先生也曾在《屈原研究》(文见郭沫若:《历史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106页)中,提到廖平(字季平)对屈原的否定论。

郭沫若写道:提出了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季平,据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上说:“我十年前在成都的时候,见着廖季平先生他拿出他新著的一部《楚辞新解》给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人’他第一件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不对的细看他全篇文义都不连属他那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即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的事迹,也不能拿来证明屈原作《离骚》的时代……他第二件拿经学眼光说《楚辞》是《诗经》的旁支……他第三件说《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是秦始皇的自序其他屈原的文章多半是秦博士所作”在这里,中外学者都指出廖平(1852—1932)是第一个屈原否定论者看来将廖平称作始作俑者,是无甚问题的了但是,指出这个问题的中外学者们,无论是郭沫若,还是稻畑耕一郎,却都没有看过据说是展示廖平观点的那本《楚辞新解》廖平观点均从谢无量的《楚辞新论》辗转而来,因而又不能不使人有些犯疑鉴于此,我国著名的屈原研究专家、重庆师范学院《楚辞》研究室主任黄中模教授“经过着急搜求”,终于查到了《楚辞新解》一书但是,却发现,原来该书“不但没有否定屈原的存在,倒是肯定了的不过,黄中模先生并没有终止搜寻与研究经过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他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廖季平从〈楚辞新解〉到〈楚辞讲义〉的变化》的论文,提出谢无量转述的廖平“屈原否定论”,并非出自《楚辞新解》(著于1906年),而是出自廖平于民初(大约是1912年)所著《楚辞讲义》。

原来,谢无量是将廖氏两种关于楚辞的著作混淆了黄中模将廖氏二书细细对照,果然发现一生学术多变的廖平(自称有“六变”)在屈原问题上从大体肯定论到大体否定论的“急转弯”黄中模特将两书作了对照:黄中模指出,廖平在“第四变”时为51岁(1902年)这时他在经学中提出“天人”观点,并把《楚辞》看作“灵魂学专门名家”,已经越变越荒诞;但在屈原其人与《楚辞》作者的问题上,尚无异说及到辛亥革命之后,他进入自谓的“五变”之时,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法才大不相同了在《五变记》中,廖平说:《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他又说:“史公本《渔父》《怀沙》二篇为《屈原列传》,后人因以《楚辞》归之屈子,误矣!”这显然与《楚辞讲义》的议论相近由是,黄中模得出结论说,廖平在《楚辞讲义》中否定屈原其人,认为楚辞的作者是始皇博士,乃是“经学五变”的产物黄中模认为,廖平在经学上之所以最后变成这个模样,根源在于他的世界观廖氏认为灵魂是存在的,仙境、阴界也是有的,而且可以神通、魂游,借做梦就足以考鉴廖平在一种类似于痴人说梦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屈赋中写的一些神游仙境之事感到莫大兴趣,一往情深,不能自拔,这才将屈赋硬派作什么“仙真人诗”,把屈赋作者臆指为“七十博士”。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屈原否定论者的第一声,是廖季平先生在梦中喊出的”黄中模在屈原研究上的这一重大发现,受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26期的好评:重庆师院黄中模同志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六十年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提出“屈原否定论”的第一部专著——《楚辞新解》,并发现廖季平在该书中未曾否定过屈原廖氏否定屈原其人,是始于辛亥革命以后的《楚辞讲义》一书,澄清了这个讹传了六十年的问题2.胡适可谓“屈原否定论”的领袖继廖平以后,胡适(189l—1962)于1922年在《努力周刊》发表《《读〈楚辞〉》(见《胡适文存》第二集,1961年台北远东图书公司版)一文,从五个方面来全面否定《史记·屈原列传》作为史料的价值,全面否定屈原及《楚辞》存在的真实性,竟然提出“屈原是谁”?认为战国时期,根本就没有屈原其人因此,日人三泽玲尔和稻畑耕一郎也叹道:“这些见解是对历代文人关于屈原传说所持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将胡适称作为“屈原否定论的领袖”那么,胡适是怎样否定屈原的呢?据稻畑耕一郎《屈原否定论系谱》讲,胡适的主张由两根支柱构成其一仍是对《屈原传》的疑问,其二是由思想史上的观点而得出的疑问。

胡适从思想史上的观点判定,“传说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会出生在秦汉以前”这就是说,他认为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因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屈原这样的忠臣是不会产生的他还判定,传说的屈原来源于儒教化了的《楚辞》解释,出于汉人之手他还把屈原看成与“黄帝、周公”,希腊“荷马”等同类的“复合物”,“箭垛式”的人物,即把屈原这个人物看成是由各种要素凑合起来形成的不过,稻畑耕一郎又认为胡适的屈原否定论并不彻底,因为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屈原这个人物的存在他留有这样的可能性,即认为屈原是所谓“屈原赋二十五篇”中一部分(按胡适的意见,《离骚》和《九章》是其一部分)的作者例如胡适就这样认为:“屈原也许是二十五篇楚辞之中的一部分的作者,后来渐渐被人认作这二十五篇全部的作者稻畑耕一郎还对胡适围绕着屈原传说的产生所作的推测特别不满胡适在《读〈楚辞〉》一文里有如下的话:大概楚怀王三人入秦不返,是南方民族的一件伤心的事,故当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后来亡秦的义兵终起于南方,而项氏起兵时竟用楚怀王的招牌来号召人心当时必有楚怀王的故事或神话流传民间,屈原大概也是这种故事的一部分……后来这一部分的故事流传久了,竟仿佛真有其事,故刘向《说苑》也载此事,而补《史记》的人也七拼八凑的把这个故事塞进《史记》去。

补《史记》的人很多,最晚的有王莽时代的人,故《司马相如列传》后能引扬雄的话《屈贾列传》当是宣帝时人补的,那时离秦亡之时已一百五十年了,这个理想的忠臣故事久已成立了所以,稻畑耕一郎称,把胡适看作屈原“否定论”的领袖未必妥当,因为,胡适否定的是后世(汉代以后)形成的“传说的屈原”,而对于可称为原来的“屈原”的那个人物,甚至可能是《离骚》和《九章》这一部分作品的作者的那个人物,胡适是并不否定其存在的3.何天行的“屈原否定论”最为“周密”“系统”和“大胆”稻畑耕一郎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内部泛起的那股“屈原否定论”思潮中,最周密、最系统的要算何天行的《楚辞新考》据稻畑耕一郎介绍,《楚辞新考》最初发表于吴越史地研究会刊《楚辞研究》(1937年出版)中在同辑《楚辞研究》中,第二篇刊登的是卫聚贤(也是一位“屈原否定论”者)的《离骚底作者——屈原与刘安》何天行从六个方面论证了《史记·屈原列传》非司马迁所撰,称如果屈原是楚国的有名人物,《史记·楚世家》为何不提到屈原;《屈原列传》中的很多文字是抄自《战国策》的,而《战国策》并没有提到过屈原;屈原传说是在汉太初年以后,与刘向《新序》《说苑》和刘歆《七略》等同时出现的,西汉之前并无屈原之说等。

稻畑耕一郎指出,何天行的“屈原否定论”的论纲是这样的:屈原这个人物实际上不存在前汉时代(被看作是)涉及屈原的文献(贾谊《惜誓》《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等)均系前汉末之伪托或实际与屈原毫不相关而作为最重要资料的《史记·屈原列传》又如历来所指出的那样,有种种不完备之处;这并不是后人增补生误,而是表明了《屈原列传》本身全篇都是后人所写《屈原列传》的作者大有可能是刘向或刘歆,而定名“楚辞”也是从刘向开始的《离骚》的作者本是淮南王刘安一则因刘向父子憎恶刘安,二则因刘向要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因而虚构一个理想的忠臣“屈原”为《离骚》的作者何天行除了否定屈原及《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以及《远游》等作品外,还认为《楚辞》中其他作品也都是自秦末至汉代所作《九歌》为武帝时司马相如等宫廷文人之作;《九章》除《橘颂》外,均属《离骚》以后的伪作;《远游》是汉人承袭《离骚》《九章》等的作品;《天问》是秦末作品;《招魂》和《大招》是汉代之作何天行甚至还提出:屈原投水而死的传说,在武帝时还没有发生;最早说屈原投水的,亦出于宣帝时刘向之口(见《新序》《九叹》),在以前是没有的因此我们推断《吊屈原赋》产生的时代,必不在西汉时代。

鉴于何天行“否定论”的“周密”性、“系统”性与“大胆”性,稻畑耕一郎指出,何氏“否定论”,在各种屈原“否定论”中,可以说是兴味最深的4.日本学者再度掀起“屈原否定论”思潮据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以及金菊、余火、松啸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9期发表的《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综述》,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日本汉学界再度掀起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屈原否定论”1968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教授铃木修次同高木正一(立命馆大学教授)、前野直彬(东京大学教授)三人共同主编,并约请日本20多所大学的20多名教授、副教授集体撰写了《中国文学史》(被称作是“代表了日本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最新成果”,至80年代末已再版10多次)在该书的“导论”的第三节“古代文学的特性”中,铃木修次提出了所谓“屈原传说论”,并称:“《楚辞》是从宋玉之后才开始有个人之作的屈原名下流传的那些作品,则是围绕着屈原传说,经过了一个时期,由不确定的多数人集约而成的文艺转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第2期)前述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则在《屈原否定论系谱》中,提出所谓“屈原否定论”,并详细叙述了“屈原否定论”的系谱:廖季平的《楚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