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疼痛医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 麻醉学疼痛医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预读: 摘要:1我国疼痛医学专业现况我国疼痛医学起步较晚,很多医院无专门的疼痛科室,少数设有疼痛科室的医院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也基本来自麻醉等其他专业,大部分未接受过系统的疼痛诊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2].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227号文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疼痛诊疗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疼痛医学专业,将部分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人才十分必要.而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部分院校仅将其列为麻醉专业的辅助课程,不但面临专业教材缺乏、学时不足的困境,更紧迫的是疼痛医学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疼痛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疼痛医学人才,国内外均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参考.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各附属医院从事临床疼痛研究的研究生导师开设疼痛医学课程,取得很好效果.2开设疼痛医学选修课程对有兴趣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诊疗课程教学,有利于对他们集中进行疼痛学理论知识培训,为将来从事疼痛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本科生的医学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必修课,缺少系统性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虽然“疼痛”一词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中都有涉及,这些课程偏重于生理性疼痛产生的传导通路和细胞分子机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3].即便是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疼痛课程教育所用学时十分有限,例如口腔专业15小时,药学专业13小时,护理专业31小时,康复理疗专业41小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专业教材缺乏、内容的简单重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等问题使现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需求[2].首都医科大学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临床疼痛生物学》选修课程,每期选修学生20-30人,36课时,内容包括疼痛学说发展史、疼痛机制、疼痛流行病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分娩痛治疗、头面部疼痛诊疗、慢性内脏痛诊疗、疼痛外科治疗及疼痛神经调控等.疼痛专门课程的开展使研究生对疼痛理论有了扎实的掌握,对临床疼痛治疗理论和操作有了全貌性的理解,坚定了他们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信心.我国疼痛医学教育应该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通过调配师资、完善教材大纲和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等综合手段,形成疼痛医学专业化教育教学体系,使有兴趣的研究生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于毕业时即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再经过2年~3年的临床实践培养,可以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4].3制定合理的临床培训计划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单一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可以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甚至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异常,许多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骨折、溃疡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等也可以引起慢性疼痛.疼痛医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等[3].另外,长期慢性疼痛可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认知问题,而这些因素又可以使疼痛复杂化.因此,疼痛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接受正规的疼痛医学教育培训过程,学习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麻醉学、药理学等重要课程外,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有志从事临床疼痛诊疗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他们有机会在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肿瘤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轮转,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科病历书写,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他们的临床诊治技能和与患者的交流能力[5].在美国,麻醉住院医师完成训练后需再接受2年~3年的疼痛治疗临床培训方能独立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因此,对未来有志于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建立区别于未来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研究生的临床培训和轮转计划,加强在疼痛临床诊疗能力方面的培养.4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疼痛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来支撑.目前,疼痛医学领域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对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认识.构建完善的疼痛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是目前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有志于从事疼痛临床工作的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高强度的科研培训有利于加强这些未来的疼痛医师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一开始头脑中就形成牢固的基础-临床知识体系,形成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分析的思维习惯[6].当前临床慢性疼痛还有诸多问题没有攻克,其中的瓶颈问题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因此,经过严格科研培训锻炼出来的高级疼痛医学人才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能够促进对临床慢性疼痛机理的深度理解,为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创造条件,并最终对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疼痛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问题上相对滞后.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教授对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前沿知识及论文设计讲座,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有创新性的论文进行讨论和分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发挥研究生及导师群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在疼痛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7].综上所述,疼痛医学已经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科学规范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势在必行.疼痛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而且较早就有了疼痛医学和疼痛科的专业组织架构,现在国内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逐渐都建立了独立编制的疼痛科,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一步规范疼痛医学的教育和专业培训,以及与疼痛相关的多专业、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推动我国疼痛医学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