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教育存在的理由 朱晓宏(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Reference:教育必须直面人的现实性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第一天性,这是一切教育行动的起始之端,也是教育必须尊重的内在前提对“理想的人”的理解,在本质上决定了教育者对“现实的人”进行教育的所有行动一旦教育者的视野中拥有“理想的人”的指引,就使得教育行动具有不受决定论限制的自由,而且能够支撑起教育者的信念一个人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离不开与之相遇的其他人的活动,这种相遇的时刻就是教育发生的时刻,它唤醒了一个人从“现实之我”走向“理想之我”的自觉Keys:现实的人;理想的人;教育G40-02 :A :1005-2232(2012)01-0005-05在人的处境面前,教育所具的合法性不容质疑,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1]5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凭借它,人的本质会逐渐得以实现,人就更是一个“人”,或者说,人就离“存在”更近因此,深受康德思想影响的我国著名教育哲学界前辈范寿康先生认为,教育是划定人之“是”与人之“应该是”的重要界限根据范先生的理解,“是”的地位的人,就是现实的人;“应该是”的地位的人,就是理想的人。
教育的全部目的实在于将一个人从‘是’的地位提高到‘应该是’的地位[2]这也正是教育存在的理由究竟如何理解“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这是教育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一、现实的人:教育的内在前提教育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而只能借助人的已有的实在去获得可能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就是一种助产术教育必须直面人的现实性,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第一天性,这是一切教育行动的起始之端,也是教育必须尊重的内在前提一)现实的人:教育由此开始教育面对着一个现实的人,他是作为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样本而存在的个体的人现实的人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意识的存在我们了解“现实的人”,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实,而是为了给教育确立一个真实的前提或可靠的基础1.人是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存在物对于人的存在来说,生命具有首要的、原始的、基础的特征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就意味着毁灭他因此,理解一个现实的人,首先要理解生命本身生命是什么?成长、繁殖和兴奋性仅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从起源来看,生命的运动是自发的,换言之,生命的运动源于生命体内部,而非源于外部或许这种自发不是源于一个绝对的开端,而是依赖于许多外部因素、条件和原因,但是,归根到底,生命运动的内在源泉是内在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构成其存在的自然前提,生命为人和一切有机体所共有,20世纪以来的生命科学已经得出DNA的生命结构特征,但是,科学既不知道也不能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区别于其他有机体的重要特征:一是人的理智使人朝向自身;二是人的自由意志使人能够实现自身的存在因此,人总是试图超越由DNA所规定的生命的局限为了求解人的生命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人的生命进行哲学思考2.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有生命活力的人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在面对生命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全新姿态使得人在所有生命存在者中卓然出群人在很大程度上凭借意识指引自己的生命,这就使得人的生命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人总是将其生命的目光投向未来,即人总是追问生命的终极目标对于人来说,生命不仅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现实,生命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探索、揭示、实现理想自我的可能性人能够有意识地从自身中获得提升,有意识地与世界保持和谐一致随着近代人脑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功能逐渐被认识到人凭借意识,能够描绘这个世界,也能在头脑中再现这个世界,并使得世界趋向于人的理想例如,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都是实现某种期待的结果。
二)教育:尊重一个人的内在前提现实的人在世界中存在,首先呈现出自然的状态,所以,教育使命的完成不是在自然之外或违背自然的,而是在自然之中,并且不能脱离自然而进行但是,现实的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社会的存在因此,教育必须尊重现实人的自然前提和社会文化前提1.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特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早就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我们绝不能违反它的办法[3]一个孩子内心的精神生活宛如一张由千丝万缕的线织成的网络,缕缕网线并非都以相同的延伸长度联接到一起所以,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强调指出:教育要“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特点”[4]50在怀特海看来,生命本质上是周期性,包括日的周期,季节的周期,年的周期等怀特海尤其关注到生命中还有一些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所以,他用“有节奏的”这个词来表达其基本含义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4]352.教育要尊重人的社会文化特质现实的人有相当部分来自于自然,其肉体和生理部分完全是自然力的产物尽管如此,人在很小时候都表现出的行为和特性与其说是自然的产物,不如说是文化的产物。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他身处其中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无时不在浸染着他的生活,他的言说、思考和行为方式也无不显露出某种文化的特质面对孩子们身上拥有的不同文化特质,教育应该如何取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更多地生活在特定的人类共同体中,而不是生活在他自己的个体自我中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在他生命的早期,他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共同体对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了最早的决定性影响,塑造着一个孩子独特的品味、道德倾向以及意识的形成也许随着儿童的成长,他自己逐渐遗忘了那些早期生活经验的来源,但是,这些早期生活经验永远“活在”他的“身体”里,并构成其当下生活的全部背景这正是教育必须尊重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过去生活建立真正的联系,否则,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发生总之,立足于“现实的人”,教育必须适合儿童个体成长阶段的需要从儿童发展的眼光看,这也符合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但是,教育并不能局限于或囿于“现实的人”,教育必须拥有一个“理想的人”的视角由此向远处看,一个“现实的人”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比以往广阔和丰富得多的意义从这个视角看,教育总是朝向“理想的人”的预设二、理想的人:教育的预设没有预设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必定是建立在“理想之人”视角之上的一种思考与实践。
可以说,教育的预设就是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换言之,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视角如果教育从哲学关于人性的预设出发,或许就拥有了一个通向至善的可能路径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相关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资源一)理想之人:蕴含着人的本质规定关于“理想之人”的理解,蕴含着人的本质规定如果我们对人的本质规定缺乏自觉的认识,真正的教育就不可能发生,更谈不上实现教育目的为了接近“理想之人”,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具体科学和哲学对人的理解1.一些具体科学关于“人是什么”的理解事实上,“人是什么”一直是不同时代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人成为包括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首要对象尽管这些学科在关于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乏启发和建设意义,但是,每一门具体科学提供的关于人“是什么”的知识只能是部分的,不能为人的实际存在提供一个完整的图景换言之,这些具体科学从经验中只能获得一部分关于人的理解,并不能获得对于人的问题的充分理解人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更涉及到人性论问题,而这些具体科学对于人的真实本性或者基本来源却很少涉及著名哲学人类学学者马克斯?舍勒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日益增多的研究人的具体科学虽然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对人的本质的掩盖往往多于对人的本质的揭示。
除此之外,特别是达尔文主义对于人的起源的理论受到了重创,我们可以说,人自身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不像现在这样成问题[5]3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对人的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式的研究2.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理解“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所关注通过思考哲学家们提出的人的经典定义:“堕落的灵魂”(柏拉图)、“理性动物”(亚里士多德)、“思考的芦苇”(帕斯卡尔)、“符号性的存在”(海德格尔)、“异化的本质”(卡西尔)等,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家对“人的问题”的不同理解在哲学家们关于“人的问题”诸多理解中,对当代教育学有重要启示的哲学家或许是德国哲学家舍勒与海德格尔舍勒曾研究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人就是那个其行为无限‘面向世界’的未知者[6]在舍勒看来,人只是一个可能的可能性,他能够在历史存在的长河中实现自身海德格尔也强调人的时间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本真的演历源自此在的将来,历史深深地扎根于将来之中”[7]此在的本己存在先就把自己组建为途程,而它便是以这种方式伸展自己的[8]换言之,人本质上是在自身之外的存在者(being-outside-of-self),是一个外在者(ex-sistent),人全部地投向于他的未来。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未来解释或理解人的实在二)理想之人:教育信念之所在教育作为有目的的人类实践,包含着对“理想之人”的清晰理解教育者如何理解“理想的人”决定着教育目的之内涵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方略换言之,对“理想的人”的理解,在本质上决定了教育者对“现实的人”进行教育的所有行动一旦教育者的视野中拥有“理想的人”作为指引,就使得教育行动具有不受决定论限制的自由,而且能够支撑起教育者的信念1.理想之人:教育的注视“理想之人”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注视这种注视从生命的第一天就已开始,这种注视与教育者的世界、受教育者的世界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并始终伴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注视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着深刻的交往,它反映在彼此的面孔上,塑造着彼此的面貌和特征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注视始终发挥着一种改造性的力量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形象正是在理想之人的形象关照中获得改观当然,“理想的人”反映出教育的追求,它只是一个方向,并非一个绝对标准,但它赋予现实的教育以精神性的印记,人的生成也因此获得最大的可能性或者无限的开放性关于“理想的人”的解读支撑起教育者的教育信念,并激励着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人的生成而持续不断地努力。
2.理想的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在教育者看来,“理想之人”就是受过教育的“现实之人”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曾经描述过“受过教育的人”所具有的形象:“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最有活力的人,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去追求他所选择的生活,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life-plan)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审慎、勇气、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独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质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当然,对他来说,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的[9]在此,怀特让一个“理想之人”真真切切在站在我们面前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此呈现出一个受过教育之人的具体描述,不是为了给“理想之人”加上所谓的标签,而是在于强调“受过教育”的“理想之人”不是以知识本身为目的,而是以人的完满生活为指向作为未来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不管他或她将来从事什么具体职业,都要通过教育获得持续一生幸福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总之,如果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理想之人”必须通过“现实之人”的行动来展现、表达和证明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从“是”的地位提升到“应该”是的地位,行动之路就是他的一个必经之途教育就是这个人行动之路中的一项重要支持三、教育:成人的道路教育是一种严肃的实践、一种对个人具有绝对影响力的社会实践。
教育能够帮助一个人朝向一种特定的方向、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更具有个人性和存在性的品质在现代社会,教育又是公共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