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33****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57KB
约22页
文档ID:306545338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_第1页
1/22

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下面是分享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宋代〕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赏析   此诗写闲居时的生活诗中生动地勾勒出村童们在刚放晴的傍晚种种嬉戏的情态,同时也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农民朴实、知足的思想   首联“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写足诗题中童戏和静观的含蕴   颔联“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则详写童戏的内容这两句写出了村童游戏的原汁原味,若没有对乡居生活的沉潜体验,很难写出这样极富生活气息的语句   颈联则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予以远观,读者眼前出现了另外一幅画面: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在春种秋收中,体会稼穑的艰辛、人生的至理;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

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刚刚经历宦场炎凉的诗人所欣羡的   尾联联提及当时宋朝实景:农夫冬闲跟着村里的穷书生学习,但这只是学习极基础的东西,为的是在立契,作保时不被蒙骗   这首诗是陆游免官闲居后的人生体验,是其厌恶官 场倾轧、追求澄明心境的写照不过,诗题中一“观”字,却无意识中流露了真实心态,“观”在这里乃静观、旁观之意,并非完全融入其中与村民浑然一体士大夫的特殊身份决定了陆游可以唯美的眼光透 视田园生活,却不一定真能躬行 2.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4.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与小女   韦庄〔唐代〕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5.描写儿童生活的古代诗歌赏析   骄儿诗   李商隐〔唐代〕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赏析   西晋诗人左思写过一首《娇女诗》,描绘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娇憨的情态,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杜甫《北征》中有一段描写小儿女娇痴情状的文字,就明显受到《娇女诗》的启发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本首诗是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诗中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这恰与“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贫寒形成鲜明的对照十分担心儿子将来会重复自己的遭遇,因而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然而说到国事,又流露出真诚而深切的担忧全诗主要用叙事笔法,细节描写饶有情趣,生动逼真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夸奖衮师”两句总提,“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觉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驱使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人品亲朋的这种夸奖,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传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夸奖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激赏。

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心理的但在对爱子的这种激赏中,也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接(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绘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情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拜佛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很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巧、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兴趣不断转移变换)相适应,又使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