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嵩山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分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3KB
约8页
文档ID:306233538
嵩山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分析_第1页
1/8

    嵩山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分析    杨 剑(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Summary: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的结构、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环境的关系嵩山东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心地区,自古以来是人来生存的理想之地因此,嵩山东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聚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征Keys:嵩山;聚落;新石器时代K878.3 :A :1673-2596(2011)11-0014-03本文所涉及的嵩山东北部大概包括今天的郑州、荥阳全部,新郑和新密一部分,位于低山丘陵向平原过度地区该地区是由发源于嵩山东北麓汜河、枯河、所须河、贾鲁河、金水河和双洎河等众多河流冲积而成,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嵩山东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心地区,北依黄河,西、南为嵩山余脉,向西可以入伊洛盆地,东部连接着广阔的黄淮大平原这一地区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生产和生存条件,并且地理形势多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目前单独对这一地的聚落形态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严文明先生曾对郑洛地区的聚落形态有过研究,对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了分析;①李龙先生做过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分布与演化的研究,对中原地区的史前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里其发展规律。

②嵩山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发展变化,因此对这一地区的聚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嵩山东北地区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地貌以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众多河流的交错分布是先民生活栖息的最佳场所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绝大多数分布在河流两岸或河流交汇地带以及丘陵间的河旁台地上从《国家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中可以看出,③该地区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相对较少,仰韶文化时期为大发展时期遗址逐渐增多,龙山时代遗址星罗密布以下根据考古学文化序列,分别对这以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分析裴李岗时期裴李岗文化是嵩山东北部地区相对较早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目前的遗址分布情况表明这一地区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裴李岗时期是中原地区聚落形态的初步发展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聚落选址一般在距河流较近的岗地上,高出现代河床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双洎河由南向北从遗址西边流过,然后折流向东,遗址处在河湾北岸的岗地上,高出河床约25米④莪沟北岗遗址,位于河南密县城南约7.5公里的莪沟村北岗上遗址附近为群山环抱,岗岭连绵,洧水在其南,绥水在其北。

遗址正好位于二水交汇处三角地带的岗顶上,高出现在河床约70米⑤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多居住在距河流较近的岗地上这一阶段的聚落遗址位于河流旁边或距河流较近,显然与饮水、农业、养畜业和渔业有关距河流较近可以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还可以给农业灌溉,为人们的从事渔业活动提供了条件遗址选择在较高的岗地可能因为这一地区位于山地与平原过度地带,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其主要地形特征,而岗地一般较平整,是进行耕作的好地方居址数量较少,规模不大,文化堆积较薄,见不到聚落的防御设施裴李岗时期人口相对比较少,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规模较小,是这一地区裴李岗文化遗址偏小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可能是当时人类开始从山地向平原开始迁居,人们多选择山前坡地、台地上生活,这种聚落的坡地、台地多数孤立而不相互连接,面积较小,这样在客观上制约了聚落的面积扩展⑥如裴李岗遗址文化堆积有两层,1米多厚,而莪沟北岗遗址文化堆积仅有一层这说明当时人口稀少,劳动生产力有限,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也有可能是居住时间较短,用火不多,草灰炭灰少,堆积较薄,文化遗迹也就不多了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单人葬为主,个别为合葬墓,大多数有随葬品,公共氏族墓地和家族墓地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在裴李岗遗址中出现了像M15、M27这样比较大型的墓,随葬品数量比小型墓多的多⑦沙窝李遗址有一墓葬随葬品达24件之多;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发现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在68座墓中发现有九座有壁龛的墓⑧大型墓葬和壁龛墓的出现说明墓主人的身份与普通人有区别,可能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证明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等级制度已经萌芽了另外凡随葬石磨盘、磨棒的墓均不见石斧、石镰、石铲等工具反之,随葬石斧、石镰、石铲的也不见石磨盘、磨棒,两者不共存这有可能和不同性别的生产分工有关这一时期墓地一般与居址相距不远,已有一定布局,分区埋葬现象比较明显如裴李岗遗址墓地可分为三大区,这有可能代表三个不同的血缘家族墓区分组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家族的观念,当时社会结构可能是由氏族和家族两级结构构成裴李岗时期嵩山东北地区的聚落分布及其特征可以看出,裴李岗文化时期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口开始增长,家族形成,贫富分化开始萌芽,但这时没有出现聚落等级,聚落间处于相对分散和平等的状态,生产分工明显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总体处于平等并且缺乏政治整合的聚落系统时代仰韶时期嵩山东北地区的仰韶时期的遗址明显比裴李岗时期的遗址多,这一时期的遗址大多是从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是该地区聚落形态的快速发展时期。

主要分布在郑州荥阳一带聚落数量增多,规模逐渐扩大,遗址文化堆积厚遗址主要沿河流的地方分布,如面积最大的大河村遗址位于贾鲁河下游;青台、点军台、西山遗址主要分布于枯河中下游两岸;方靳寨、石河、后庄王等遗址则分别位于缩须河中下游从而可以看出这时候河流是人们的主要水源之一,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遗址文化层深达数米,表明聚落存续年代久远,人们定居时间加长,日常生产活动频繁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数量少,仅在楚湾、大河村等个别遗址内发现有仰韶文化早期遗存,而发现和发掘最多的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晚期的秦王寨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度时期的大河村文化类型如比较典型面积较大的郑州西山、后庄王、尚岗阳和荥阳点军台、青台、秦王寨、楚湾、方靳寨等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同或相似,很少见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以前的遗物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除有明显的一些仰韶文化早期特征外,还继承了一些裴李岗的因素这些情况表明这一地区在韶文化早期延续着裴李岗时期较分散和平等的聚落状态,直道到仰韶文化中期才开始向外扩张如西山城址正是始建于仰韶文化中期,而面积最大的大河村遗址也恰是在仰韶文化晚期最为繁荣。

⑨该地区在仰韶文化中晚期时出现了中心聚落和防御设施齐备的城址仰韶文化时期该地区聚落群的面积3万平方米到40万平方米不等,遗址内涵程度也不同而大河村遗址面积最大,达40多万平方米,是这一地区发现仰韶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这点证明大河村遗址的地位不同于其他遗址的地位,应该是一处中心聚落而西山城址的出现说明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大的发展,私有制产生,聚落内部的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加剧,暴力冲突加剧,特权阶层开始筑成自保西山城址建于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废与仰韶文化晚期后段,城垣形制不规整,城墙采用小版块夯筑法,在城墙外还发现了仰韶时代的环壕,它与城墙及外侧的壕沟共同构成西山城址的完备的防御设施在城址内出土的一些非本地的遗物明显与该地区以东的大汶口文化和以南的屈家岭文化有关,说明有可能暴力冲突时建造这座夯土防御工事的原因之一但奇怪的是大河村聚落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文化发展水平上都超过西山聚落,但大河村遗址没有发现城墙?这可能与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缺乏考古资料在这里也不做深入的探讨墓葬以单人一次仰身直肢葬为主,瓮棺葬流行在大河村发现的仰韶文化292座墓葬中(土坑墓124座,瓮棺葬168座),墓葬基本上以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均无葬具,有随葬品的极少。

瓮棺葬几乎均为幼儿葬,一件葬口向上放置的最多,两件葬具的绝大多数横放瓮棺葬葬具为实用器的陶鼎、罐、钵、盆、缸、豆相互扣合,也有用陶大口尖底瓶的在这一地区没有发现规模比较大的墓,可能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会发现仰韶时期在嵩山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中心聚落,甚至出现了防御设施齐备的城,是这一地区聚落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已近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家庭和私有制产生,阶级特权已经出现龙山时代龙山时代是嵩山东北地区史前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对与仰韶文化时期来说,这一时期的遗址数量剧增,这可能是因为龙山时期的古气候条件总的来说比前一个时期凉爽而干燥,从而造成中原地区湖泊和沼泽地的规模的减少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展因此,地势较低的地方适宜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聚落数量继续增加,意味着人口持续增长,使人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遗址分布格局出现了更加集中的趋势遗址群主要分布在枯河、索河、贾鲁河、金水河、双洎河流域,可以看出聚落沿河流分布的布局没有改变聚落群体规模大,并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明显的成群态势,在聚落中,等级区分明显大河村龙山文化遗存是由大河村仰韶文化四期直接发展而来,在大河村整个遗址都有分布,因而推测其面积也在40万平方米左右,可能是中心聚落,是一级聚落。

其周围的站马屯遗址、小湾被以及西山遗址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佛岗遗址面积在20万平方米这些遗址为二等级聚落还有面积5—10万平方米的遗址约十座,应该为三级聚落坐落在双洎河流域的新密古城寨城址是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城址,也是该地区唯一龙山时代唯一的一座城,可能是该地区的统治中心其周围分布有16处龙山时代遗址,面积大小不等从其周围聚落群布局来看,古城寨城址以东的聚落分布稀少,聚落主体主要分布在其以西按钱耀鹏先生研究,以古城寨城址为中心向西呈扇形分布,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对抗性特征⑩以城址为中心的扇形聚落群的出现,显示了私有制已经成熟发展,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了为争取和扩大生存空间,掠夺各类资源,各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部落联盟在战乱中重组,氏族部落社会的组织结构濒临解体,已经建立起了明确的上下级的统治关系,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总之,嵩山东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为:从早期处于一种平等的聚落阶段;到了仰韶时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和防御设施齐备的城址私有制产生;到龙山时代出现不同等级的聚落和以城址为中心的扇形聚落形态,上下级的统治关系出现,进入早期国家阶段这一发展规律是符合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相应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注 释:①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8-26(7).②李龙.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J].中原文物,2008,(3).③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M].29—37.④开封地区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2).⑤李绍连.关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几个问题—从莪沟北岗遗址谈起[J].文物,1980,(5).⑥陈学军.聚落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2.203.⑦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3,(12).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上[M].科学出版社,2001.⑩钱耀鹏.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2,(4):32.( 孙国军)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