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处理教材,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例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处理 浙江温州市平阳县实验中学(325400)林大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因为教材虽然是前人丰富经验的总结,但由于编写教材受人员、地区、环境等条件影响,决定了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之书”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学校实情、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处理、利用好教材教学中只有合理处理、利用好教材,才能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1. “增”——增加学生必要的先前经验“增”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学习心理学认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教学事件: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唤醒先前经验,是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当学生的先前经验空白或不足的时候,就需要先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必要的先前经验增加学生必要经验,可以采用教师讲述、学生阅读文本、观察模型、演示实验、活动体验等方式。
比如在第三册《电路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短路”的危害,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可用“电源(9伏)、鳄鱼夹、取自石棉网的细铁丝”等器材增加了短路实验当发生短路时,细铁丝先变红,接着熔断,如果在细铁丝上放一张纸巾,则纸巾燃烧这些现象,形象地展示了短路的后果,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体验2. “删”——巧借外力,无为而为“删”是因为无需教而不教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材的内容反应该学科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不能擅自“删”但是如果某些内容无需教,学生也能达到有关教学要求,则可“删”比如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仪和地图》中的内容,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学过了,而且学得更具体、详细,则可以“删”还有,很多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数学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数学基础,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一册第一章《长度的测量》中,教材的图文中都出现了科学记数法,但数学课上学生还没学习科学记数法,一时难以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教学中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了,只要求学生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如: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并通过类比让学生对“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了具体的认识在这一章教学结束时,数学课程恰好完成“科学记数法”的学习,无需教,学生也掌握了有关内容。
不同学科间会有知识交叉甚至重复,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况、学习内容,巧借外力3. “换”——选用更合适的素材“换”是因为有更好的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撑,通过“换”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如第一册《常见植物》教学中,用校园中常见各种植物的图片来替换教材中的图片,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册《能量相互转换》教学中,用纸杯和竹签制作如下图所示的风车,比教材中的风车制作更简便,效果更明显教材一旦出版,其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将保持不变,然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却在不断向前发展,教材滞后于现实的问题不可避免,有些甚至内容陈旧,教学中要及时查阅资料、补充、更新比如第六册教材第36页的图2-3《199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所提供的数据距现在20多年,都是学生出生以前的数据,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及时提供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二、 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加涅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有不同层级的智慧技能水平,高一级的智慧技能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智慧技能为基础,例如,规则的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基础,概念学习必须以辨别学习为基础等,这又称为教学的累积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后面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前面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在深入研究学情、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内容呈现顺序”,改变教学内容中不利于学生累积性学习的因素,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1. 同一单元中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应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一个单元内的内容往往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前面的学习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不当,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第5册第一章2-4节内容构成了“常见无机化合物”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往往让教师颇伤脑筋,让学生云里雾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遵循“规则的学习必须以概念的学习为基础”这一原则,由于概念学习不到位,给规则学习造成了困难比如第二节“酸的共性”的学习需要建立在“碱”和“盐”概念的基础上,而教材中只是以旁白的形式给出了“碱”和“盐”的概念,学生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影响了 “酸的共性” 的学习实践中,可将酸、碱、盐概念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上两个课时的概念课,安排如下表:调整后,以“酸和碱的区别和联系”为线索,将酸、碱、盐概念、中和反应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为后面的规则教学做了充分铺垫调整后单元教学的总课时仍为11课时,但调整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后,教师授课思路更清晰、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明显优化。
2.同一节中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应真实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过程,如对月相变化的认识,有“月相会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为什么变化”等逐步深入的过程但第二册《月相》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却是按“月相为什么变化——月相变化——月相变化规律”的顺序展开,如果按教材顺序安排教学,一开始呈现的内容比较突兀,难度比较大,其中的模拟实验是一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对“为什么这样实验”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利于突出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可对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作如下调整:先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出各种月相;再将各种相应的月相依次排列,认识月相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设计模拟实验,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顺序真实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大大提高其他如日食、月食等内容的教学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安排3. 体验性活动前置,为概念、原理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科学知识往往包括科学现象、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观察现象是学习科学概念、原理的基础,在学习科学概念、原理前,往往需要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由于教材要保持章节内容的主题一致性,往往将一些需要较长时间观察的体验性活动安排在概念、原理教学之后。
比如第二册的《地球的绕日运动》,在“杆影的变化”内容后安排了实验:观察当地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通过观察来验证“杆影变化规律” 如果将这个观察活动移到学习“杆影变化”之前,提前几个月让学生观察“杆影变化”,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将会给概念、原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在第一册《时间的测量》后,可安排学生“观察当地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通过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还能在这个基础上了解《时间的测量》这节课中的日晷的工作原理;更为七年级下册《地球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等课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其他如《月相》《种子的萌发》《植物的感应性》等内容的教学,最好都能把有关体验性活动前置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处理教材”要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标准》、教材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发生的当时、当地存在的课程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与重组,适当调整内容的教学顺序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提高教与学的适配程度 易志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