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例谈语文课堂中的纠错艺术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82KB
约6页
文档ID:305840949
例谈语文课堂中的纠错艺术_第1页
1/6

    例谈语文课堂中的纠错艺术    李燕华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课堂上学习过程出现的错误正是展示学生思维风采的最佳时机,即使有些错误是课前难以预设到的,这些错误信息也能生成一些新的学习目标、为师生展开新的认识提供新的方向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案例一】下面是笔者执教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插曲令人记忆犹新——笔者: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一次的背影最感人?(经过自学开始交流)一位学生站起来,笑眯眯地回答:“背影就是把屁股给人看,我认为都不感人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笔者看到同学们的反应,走到那位同学的旁边,严肃地说“同学,你知道吗?读书是一种认真的事,要用心去感悟,况且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在那个满大街骂父亲的年代里它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即便是现在我们仍能感受到这种父子之间的深情,相信你用心去读,一定会有收获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笔者微笑着请他坐下这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的脸上、眼睛里透露着异常认真的光芒……(课堂里发言更加踊跃。

刚才那位男同学又举起了手,笔者抓住了这次机会马上请他发言笔者温和地问:“你还从哪里读懂父亲的爱子之情?”这位学生认真的说:“从父亲四句简单的话中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比如父亲穿的衣服和我穿的紫毛大衣的对比中我真诚地赞美道:“你读书很认真很用心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反思:此案例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原因即是价值观的冲突,又是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准造成的,笔者的这一应对方式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文本这时“教学机智”就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教学效益就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了不断地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另外,我们更不能认为这是学生对我们精心预设的课堂的“捣乱”,我们不但要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思维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案例二】上课铃刚响过,在教室外笔者就故意扯开嗓门说话,只让学生听到笔者的声音,不让学生看到笔者过了近两分钟的时间,才推门进来,学生很是疑惑笔者: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的行为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故弄玄虚生2:破门而入生3:不对,应该是“程门立雪”,你们看外面还在下雪笔者(笑了):这里没有程府,这可是我们的教室门口呀学生们也都笑了见此情景,笔者就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听说林黛玉进贾府时特来探望的这一情节,使学生理解了词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学好语文的兴趣和决心反思:生动有趣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情绪,从而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为达成有效教学创造了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往往会生成一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和见解,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进行大胆创造,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来理解和创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其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案例三】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论语》时的插曲笔者: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什么意思?生:君子吃饭没吃饱,住所不安定,对于事情很机敏,但说话却谨慎听完学生的翻译,笔者有些忍俊不禁,显然学生不懂孔子话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笔者灵机一动笔者:君子吃饭没吃饱,那么做起事情来就会很没有力气,这里君子办事情却很机敏,看来君子很了不起学生笑)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最终明确:生: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安逸,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反思:在这个案例中,笔者采取了“将错就错”的方式,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发展,有意夸大地说出结果,使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自己纠正,重新表达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教师往往难以预料,一个字序之差,一个字音之差,表达的意思有时会大不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在于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不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抛给学生,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析,在争论中内化知识案例四】语文课上,笔者让学生背诵刚刚学过的古诗《泊秦淮》,学生杨乐站起来张口就背了出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同学们一听,都笑了,笔者也笑了,而学生杨乐却莫名其妙笔者打趣说道:你不简单,一口气给我们背出了两首诗有谁听出来了?”有学生回答道:“我知道最后两句是李商隐的。

笔者:很好,你能把诗句完整地背出来吗?学生就把正确的四句诗背了出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师:为什么杨乐会把二首诗混为一首诗呢?我们让他自己来说一说杨乐(站起来不好意思):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背混了,可能是不理解吧接着笔者就把《夜雨寄北》这首诗写在黑板上,领着学生们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进而向学生讲解这两首诗的作者,他们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和杜甫最后,笔者告诉学生要想不把诗弄混淆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着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慢慢吟诵学生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反思: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并没有当即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借此错误引导学生又学习了其它的古诗,消除了学生出错后的不安此外,笔者还从学生为什么会把诗背混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是有意境的,最后,还向学生强调,要想不把诗背混就要理解诗歌的意境,慢慢吟诵,这实际上是对出错学生的纠正,也是对所有学生的提醒,即诗歌不是顺口溜,不能只图背得快而忽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出错,在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之下,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的起点,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让错误转变成知识拓展的机会应该会有很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正确地对待错误,抓住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深入课堂,不难发现,教与学的矛盾不可避免,教师就应该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运用我们的思辨力、判断力、应变力,化错误于轻松诙谐、不露痕迹之中,从而灵活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李燕华 江苏省沛县第三中学 221600)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