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05529277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教育实验法课件(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本章内容简介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教育实验控制实验人员给一些实验人员给一些4 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20分钟,则能吃两颗。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说是无尽期的20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

2、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个很通俗的解释。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

3、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 4岁时能以坚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

4、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210分。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

5、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地

6、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教育实验法的特点(一)教育实验法的优点1.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2.2.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4.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实验程序5.5.具有可重复性(二)局限1.1.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过实验法去研究;2.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些差距,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些差距,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结论不能完全运用到生活

7、中,还需要通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结论不能完全运用到生活中,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检验;过进一步检验;3.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的观测。小知识:小知识: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一)(一)按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按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1.1.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或在高度控制的试验场地中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或在高度控制的试验场地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研究。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与因变

8、量的关系的研究。2.现场实验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实验室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尽可能地操纵自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实验室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尽可能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吊吊桥桥效效应应(二)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可把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1.1.前实验前实验一种很不规范的实验,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但控制较弱的实验;一种很不规范的实验,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但控制较弱的实验;前实验无法随机分配被试,不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误差高,效度前实验无法随机分配被试,不能有效地控制无关

9、变量,误差高,效度低,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常被称为低,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常被称为“非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2.2.准实验准实验准实验是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一般按现存班级进行实验,能对一准实验是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一般按现存班级进行实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法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法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3.3.真实验真实验真实验能够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被试具有同质性,能够系统操纵自变真实验能够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被试具有同质性,能够系统操纵自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因素,内部效度高,能够准确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量,严格控制无关因素,内部效度高,能够

10、准确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三)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分为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1.1.因素型实验因素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变量,以观察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变化,因素型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变量,以观察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变化,从而探测这些操纵的因素是否是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从而探测这些操纵的因素是否是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因因”,其目的在于探,其目的在于探测测“因因”; 2.2.函数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函数型实验,也是在控制了某些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的水平,以观测被试某函数型实验,也是在控制了某些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的水平,以观测被试某些心理或行为水平,以建立二

11、者的函数关系,因为要建立函数关系,所以研究些心理或行为水平,以建立二者的函数关系,因为要建立函数关系,所以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就要更为系统一些,或说更为细致一些、水平更多一些,其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就要更为系统一些,或说更为细致一些、水平更多一些,其目的更在于建立目的更在于建立“函数函数”关系。关系。 (四)按照实验中分配被试的方式,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心理学家罗西与亨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罗西与亨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受测验。他们把一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受测验。研究者对第一组每日告知其学习成绩;

12、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成就;研究者对第一组每日告知其学习成绩;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成就;而对第三组,则没有进行任何报告。这样进行了八周以后,调整了方而对第三组,则没有进行任何报告。这样进行了八周以后,调整了方式,除了第二组学生仍旧每周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外,第一与第三式,除了第二组学生仍旧每周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外,第一与第三两组的情况对调,即研究者对第一组不再报告学习成绩,而对第三组两组的情况对调,即研究者对第一组不再报告学习成绩,而对第三组每天学习与测验之后,告知其学习的成绩。如此再进行八周之后,发每天学习与测验之后,告知其学习的成绩。如此再进行八周之后,发现除第二组学生的成绩稳步地前进

13、,继续保有常态的学习进度以外,现除第二组学生的成绩稳步地前进,继续保有常态的学习进度以外,第一与第三两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第一与第三两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一)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二)探索教育规律(三)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一、单组实验法一、单组实验法1.定义定义单组实验法是向一个实验样本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变量,借以确定实单组实验法是向一个实验样本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变量,借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果如何的实验方法。验变量的效果如何的实验方法。另一种程序:另一种程序:比较方法:比较方

14、法:(后测(后测2后测后测1)(后测(后测1前测)前测)前测前测实验变量甲实验变量甲后测后测1实验变量乙实验变量乙后测后测2 2.单组实验程序设计有两种单组实验程序设计有两种一种程序是:一种程序是:前测前测实验变量实验变量后测后测比较方法:后测比较方法:后测前测前测3.单组实验法特点(1 1)优点)优点简单易行,只要有一个被试组就能进行实验。简单易行,只要有一个被试组就能进行实验。由于整个实验都是在一个被试组内完成的,教师、组内气氛、学生家由于整个实验都是在一个被试组内完成的,教师、组内气氛、学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是相同的,对实验效果影响比较一致,可以通过前后对庭条件等因素都是相同的,对实验效果

15、影响比较一致,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消除。比消除。(2)缺点很难克服很难克服“时序效应时序效应”。前一次实验容易对后一次实验产生影响。前一次实验容易对后一次实验产生影响。前后两次测验的难度往往难以完全相同,这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前后两次测验的难度往往难以完全相同,这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性。4.采用单组实验法的条件后一实验因子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必须不受以前实验因子的后一实验因子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必须不受以前实验因子的影响。影响。由其他额外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应是一由其他额外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应是一样的或无关紧要的。样的或无关紧要

16、的。测验必须准确。测验必须准确。二、等组实验法(一)定义(一)定义等组实验法是以不同的自变量分别施行两个或两个以上情况基本相同或等组实验法是以不同的自变量分别施行两个或两个以上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所发生的变化。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所发生的变化。(二)实验程序比较方法:比较方法:(后测(后测1 1前测前测1 1)(后测(后测2 2前测前测2 2)比较方法比较方法:(后测:(后测1前测前测1)(后测(后测2前测前测2)一种程序:一种程序:实验组:实验组:前测前测1实验变量实验变量后测后测1控制组:控制组:前测前测2无实验变量无实验变量后测后测2另一种程序:另一种程序:实验组实验组1:前测前测1实验变量甲实验变量甲后测后测1实验组实验组2:前测前测2实验变量乙实验变量乙后测后测2(三)等组实验法的条件等组实验法最重要的条件是各组必须尽量均等。等组实验法最重要的条件是各组必须尽量均等。均等的含义是指各组除了实验因子外,所有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特均等的含义是指各组除了实验因子外,所有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特别是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必须基本相同或相等。别是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必须基本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