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

上传人:科*** 文档编号:305515677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PPT 页数:453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53页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53页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53页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53页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4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高职)审计实务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课件(最新)(4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计实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目录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特点审计的概念与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审计的对象与目标审计的对象与目标第一节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二、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经济管理形式下,审计监督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相同的。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

2、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大奴隶主并不亲自管理自己的财产,而是委托亲信管理,这就产生了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委托者为了检查被委托者的管理成效,有无疏漏,就特派专人去检查,这就是早期的审计行为。检查中如发现遗失账簿或丢失财物就要治罪,这就是早期的审计思想。据史料记载,周礼天官宰夫中这样叙述:“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其中“乘”是稽核财物的领用保管,对于损失浪费和弄虚作假的人,可建议冢宰给予惩罚;对于节约开支,财政充裕的人,可建议冢宰给予奖励。当时王朝还对财政收支有

3、“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的要求,即要按日、按月、按年考核,审查经营成果,并定期向周王报告,当时称为“受计”,就是由周王亲自听取、审查的意思,这套办法称为“上计制度”。这一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审计制度的雏形,在世界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领先地位。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秦、汉时期对审计工作很重视,专门设置御史大夫一职,直接辅助皇帝,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监察大权,同时继承了“上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上计律”,使审计与法联系起来,成为我国审计立法的开端。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审计方面也随之日臻健全,由“比部”负责审计工作,

4、划归刑部领导,这说明审计的性质从原来的财政、行政监督变为司法监督的一部分,使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宋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年),设置了专门的“审计院”,“审计”一词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由于多种原因,审计院并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久即被撤销。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年),在太府寺内设“审计司”,各地方也设相应机构,由于未有审计制度,所以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元朝废除比部,经济稽查权由御史台兼行。明朝洪武元年,虽恢复比部,但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流弊滋生,贪污案件不仅多,而性质严重。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清朝未设比部,而

5、是在户部下设“清吏司”,雍正年间,将清吏司归入督察院,表面上权力很大,实际工作却不得力。清末(1906年),光绪皇帝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审计院”,引进了近代审计制度,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审计制度未能实施。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在国务院下设立“审计处”,各省设立“审计分处”。1914年,将“审计处”改成“审计院”,隶属于大总统,并颁布审计法及审计实施细则。1928年,又将“审计院”改为“审计部”,隶属于监察院。各省设立了相应的“审计处”,形成了一个垂直领导的审计网。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上的腐败,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审计法规也未能实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6、形成了一定的基础,1934年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中规定,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其职责是审核苏区的岁入、岁出,监督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人民政府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审计机构。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照搬苏联的管理监督制度。“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绝对“相信”群众,实行无账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教学中断,原有的审计机构也被撤销,审计工作一度陷入停顿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逐渐加强经济核算,重视经济监督。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7、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985年国务院又制定和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职权以及设置审计机关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等。1988年11月3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并规定从1989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以法令的形式,对审计机构的职能、职权、任务、程序、范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

8、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标志着我国审计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公元5年,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编制国家预算,并派检查人员分赴各地审查账目。这是国外审计的起源。此后,各国相继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国家审计机关。目前,建立审计机构的国家已有150多个。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早在13-14世纪就出现了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股东们为了维护权益,便委托第三者审查股份公司的账目,这就是早期的民间审计。1720年,会计师查尔士司奈尔受英国议院委托,替南海公司的一家附属公司破产情况作查账报告,人们称他为公证会计师,也就是现在讲的审计师、注册会

9、计师。这是世界上首次出现公证会计师这个名词。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创立了英国最早的会计师协会,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公证会计师专业团体。这个阶段的审计,就是由经办会计业务以外的第三者对被查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一种监督审查活动。检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仅仅限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其目的是起到公证和保护的作用。民间审计发展较快的是美国。1886年,美国创立了第一个公证会计师协会。1896年,纽约州通过第一项检定公证会计师的法律,并办理第一次公证会计师的执照考试。从此,公证会计师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二、国外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二、国外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二、国外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二、国外审计的

10、发生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加上所得税普遍推行,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过去那种详细审计的办法因费时费力已不再适应。这时,美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审计”,强调对各账户余额作分析性的审核。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生产不景气,投资者、银行家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要求分析检查企业的盈亏情况。这样,由静态审计发展到了动态审计。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找到一些规律,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分权事业部制普遍推行,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在此基础

11、上,产生了内部审计。随着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领域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列为审计的重要内容,这在西方叫做管理(效益)审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计,今后审计技术、方法、内容与理论也将有更大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中外审计发展史的考察,可以看到:我国的政府审计早于西方,但民间审计却落后于西方。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中外审计史上的经验,博采各国之长,结合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特点审计的概念与特点一、审计的概念一、审计的概念二、审计的特点二、审计的特点一、审计的概念一、审

12、计的概念审计的定义是对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审计这一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揭示。伴随新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广泛开展了对审计定义的研究。1989年,全国审计基本理论讨论会将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定义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为确定一个能够基本反映审计特征的简明、准确、通俗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审计定义,全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5年,全国审计定义研讨会将简明审计定义概括为:“

13、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二、审计的特点二、审计的特点审计的特点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监督形式的独有的特征。在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经济监督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财政、银行、税务的经济监督,又有会计、主管部门、审计的经济监督。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点是:(一)独立性(一)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正如审计法中规定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的独立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形式上,而且存在于它的本质中。审计组织与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也不参与双方的任何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需要有相当的

14、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能够独立地作出审计判断。实现审计的独立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组织独立。()组织独立。组织独立是指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审计机构在组织上受制于被审计单位,则很难摆脱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干预,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比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要差。()经济独立。()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指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当有法定的经济来源,不得受被审计单位的牵制。审计机构或人员如果在经济上与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必然会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削弱。二、审计的特点二、审计的特点()工作独立。()工作独立。工作独立是指审计机构或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应有自主性,不

15、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任何影响。在审计过程中,要保证审计人员保持独立身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审计人员不能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否则在评价时就可能由于自己的参与而使判断的客观公正性受到削弱;审计人员不能与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伦理上的亲密关系,否则审计人员在对经济业务进行审核检查和作出审计处理决定时,就可能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从而难以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二)公正性(二)公正性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公正性与独立性密切相关,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公正性。审计的公正性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之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审计,可以对审计对象作出不带任何成见的、符合

16、客观实际的、正确的判断,从而对被审计人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三)权威性(三)权威性审计的权威性与公正性相联系,没有公正性就没有权威性,有关权威性的各种法律规定都是建立在审计公正性基础上的。审计的权威性具体表现在: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被审计人不得拒绝;审计结论和决定具有法律效力,被审计人必须执行。第三节第三节 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一、审计的职能一、审计的职能二、审计的作用二、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鉴证(二)经济鉴证经济鉴证是指审计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公允性、合法性,并出具证明性审计报告,为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以取信于社会公众。例如,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通过财务报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体现了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又如,国家审计机关经授权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也体现了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 (三)经济评价(三)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指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相应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作出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揭露矛盾、总结经验,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效率和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