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305503178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 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 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 作用呢?以下是的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 5篇),仅供 参考,欢送大家阅读。1、能用白己的话或白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 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 生活从中获得启示。课件。课

2、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 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 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 的。(板书课题)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 思呢?学生答复。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 说了些什么。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庐山

3、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 样的印象?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上下起伏”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 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 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3、学生用白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 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 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学生答复: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 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

4、”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 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白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 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 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4、学生想象“远近上下各不同”的画面。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始终看不出呢?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 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 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

5、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 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上下”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标准。然后试着默写课文。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 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 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 美。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 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 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广生共鸣,在真 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1

6、、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二)出示: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注意适当解释(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一一山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

7、样子的!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一)揭示所学内容1、大家谈了白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白己眼中的山,你 们想知道他是谁吗?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 活写实型的)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二) 初读诗句,正音1、出示古诗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白己 读读诗。3、白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4、请学生读。(1) 单个举手积极地读(2) 男女生比读(3) 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注意用上鼓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三) 初步释疑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根本常识。(1) 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白见。说

8、书读着读着 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2) 随机交流。2、师相机补充:(1) 诗是苏轼49岁写的(2) 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三、探索庐山的真面。(一) 见识庐山的多面性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2、诗句是怎样写的?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4、释字解词:(1)横看正面看(2)岭(圆)一一峰(尖险)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答复: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 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白由读前两句(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

9、(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 厌、心旷神怡等词)(3)齐读诗句四、解疑明理(一)明诗意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二)明事理1、提升庐山的真面: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还说白己“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2、苏轼见到庐山的真面?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4、形象感知:(1)出示:四副图一一

10、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2)盲人摸象的故事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五、练情稳固(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着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 诗来告诉我们一一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 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11、,只缘身在此山中。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 不一样。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 流。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白己的感受。1课时1. 橡皮泥。2.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白然风光。请全班

12、翻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 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 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 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 游记诗之一。)(二)抓字

13、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 读懂了什么。2.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 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上下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 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 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设你 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14、看到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 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 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 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 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 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白己喜爱的 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 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

15、用白己喜爱的方式读 这首古诗。2. 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刚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 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说白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是身在庐山 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 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