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304811905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三 写 作 30分22. “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永久的拐杖。”这句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外物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请写一个完整的论述段,谈谈你的思考。(西南模范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阶段反馈)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字数在300字左右。【22题答案】人生路上,累了,可以暂时扶着栏杆,但切不可贪恋,终究其不是你永久的拐杖。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可以巧用外物,但不能让其成为我们的依赖,我们要做到精神独立。如果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一直依靠父母和别人的帮助生活,那么她能学会说话,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2、女性之一吗?如果曾经沦为乞丐的朱元璋一生都依靠别人的救助和施舍度日,那么他能成为真正的“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吗?如果安泰不是一直依靠母亲的力量,而是跟母亲刻苦学习本领,那么他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敌手扼死的命运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先自立自强、精神独立。别人的帮助是外在的,虽然可暂时依靠,但是不可依赖,我们终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辉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帮助人的合理态度。我可以是帮助人的栏杆,但是却不能成为别人所依赖的拐杖。题目的引导语是“这句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外物的作用

3、具有启发意义”,从外物的作用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河边的栏杆”便是外物,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暂时扶住能够帮助自己的栏杆,但不能让其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拐杖。也即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暂时地借助外物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外物。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论述段,观点可以参考“善用外物”“借助外物不是长久之计”“精神独立,巧借外物”。写作时得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阐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可用一些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加以分析,最后可作看法总结。注意字数要求,300字左右。三写作(70分)(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试卷)26. 有人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4、。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字数不少于800字 2.题目自拟【26题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这句话蕴含深层次的含义。人总是活在自我认知的世界中,去武断衡量和判断一件事,这样肯定是不全面,不正确的,正如材料中的听不见音乐的人,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判断“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反过来“跳舞的人”也会认为“听不见音乐的人”傻。所以说格局、心胸、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认知层次不同,沟通着实不易,很可能就是在对牛弹琴。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扩充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

5、的见识,避免得出片面、武断的结论。我们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以免因为自己的个人之见伤害他人。我们不能盲从,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的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不能坐井观天、固执己见,要勇于接受新观点,包容新事物。写作中,可运用运用递进式结构,先阐述材料这句话给自己的启发,亮明观点,如:提高认知层次,不做井底之蛙;接着阐述认知层次低的糟糕表现;最后解决问题,阐述提高认识层次的方法是扩充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立意:1.提高认知层次,不做井底之蛙。2.学会欣赏,而不是片面的挑剔。3.不懂可以沉默,不能武断衡量和判断。三、写作(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23. 完成作文

6、。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阿尔贝加缪鼠疫)加缪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结合所思所阅,自拟题目,为文一篇:800字左右,议论为主。【23题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加缪鼠疫中的一句话,阐述的是未来与现在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好现在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或者说现在是未来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个作文可以转化为一个话题,即“现在与未来”,只不过在写作时候需要结合加缪的语句解读含意:只有现在才能决定未来。现在的努力拼搏,才能换取未来的美好结果。想要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就必须立足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写作主题“现在与未来”具有辩

7、证理念,我们应思考二者的关系。如现实也曾是未来,而未来终究会变成现实;要想有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做好当下,在现在做好规划;未来是现在的引领,现在是通往未来的途径;还可以思考整个人类如何“面向未来”,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与国之间要以包容的心态弥合分歧,求同存异,这样世界才有美好未来等。结合“议论为主”的要求,这个题目应写成议论文,写作时阐述好现在对于未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个人到国家,也可以以历史证明现在,总之,体现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及写作的层次性。立意:1现在的拼搏才会有美好的未来。2现在是为将来投资。3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需要努力耕耘现在。三、作文(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

8、-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5. 写作。近十年来,网络热词不断涌现。从“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到“yyds”“绝绝子”,网络热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似乎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5题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材料主要针对网络热词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热词被广泛使用,并且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种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使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

9、特点:创新性、简约性、夸张性等。网络热词更新速度快、使用人群多(主要是年轻人)、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当下的网络热词在表达上愈加呈现高度模式化、同质化、情绪化的特点。针对网络热词被年轻人广泛使用的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这里的看法就是写作的观点,然后针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述分析。比如,侧重于论述“网络热词”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将其出现和迭代视之为正常的文化现象。侧重于关注年轻人对网络热词的青睐,重点围绕网络社交时代特征和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展开分析。侧重于挖掘“网络热词”流行所折射的社会变迁、时代心理和文化特征。侧重于论述“网络热词”流行背后出现的“破坏语言纯洁性”“削弱语言表达丰富性”等问

10、题。相关表达如:“表达贫瘠”“语言匮乏”“文字失语”“思维贫乏”。从材料到任务要求来看,这个作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并且应该着眼于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本身进行大迁移或大拓展。应该仅就网络热词被广泛使用这个现象来谈。立意:1网络热词更适合年轻人的表达。2网络热词折射社会变迁和时代心理。3不要让网络热词破坏汉语的纯洁。4网络热词会削弱语言表达。(嘉定二中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三、写作(70分)22. 作文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11、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从材料来看,提出了“连接”和“间隔”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一个“连接与间隔”的关系型话题。有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基本确定。“连接与间隔”可以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出现在工作中; 从个人到国家也都有着“连接与间隔”。国与国之间可以有连接,比如经济和文化之间应该有连接,如果没有连接那就会固步自封,国家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连接”而没有“间隔”,任由外来文化浸润、渐染甚至是侵袭,那个自己的文化地位就可以不保,所以说,必要的“间隔”还是需要的。因为“连接”和“间隔”是对立型的,因此说,选择其中

12、的一个角度写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更严密,在最后可以适当的点拔一下另一个角度。比如说,如果选择“连接”来写,在大谈“连接”之后,要在最后点明“连接是必需的,但是适当的间隔也是必要的,如果不间隔,可以会”等,这样的写作更具有严密性。从写作思路来看,可以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层进式结构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立意:1文化需要连接。2连接更有利于发展。3连接与间隔并行。4间隔要不得。三、写作(40分)(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4. 根据下列材料作文:近日上海疫情再起,有居民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

13、采样。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特殊时期如何妥善处理个人权益和公众关切之间的关系,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例文: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在伸张个体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公共意识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在松散的沙子当中,混合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和道德的水分,从而产出比花岗岩还坚韧的文明基石。近日上海疫情再起,为了尽快战胜疫情,医护工作者为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然而有居民却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采样。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真实案例,再次让我们思考个体诉求与公共意识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体意识得到空前增强,个人利益

14、也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应该说,正是对“个体”的尊重,正是对“权利”的捍卫,才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过犹不及。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恐怕也不可取。一个“各私其私”的环境,不仅难以发育出文明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所以,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个人的私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倘若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不顾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相互加害”而没有互利共赢。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无论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反思,还是对遛狗不拴狗绳、公共场

15、所吸烟、景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批评,都体现了人们在“个体”“私利”之外,对“全局”和“公共”的关切。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时候,个体都不可能超脱社会关系独立存在,个人权利始终要在社会框架里才能得到伸张。道理很简单,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才能航行巨轮;一棵树顶不住风沙,一片森林才能遮风挡雨。今天,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交往方式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正因如此,当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占道骑行、乱停乱放,才有媒体倡议要用公共意识护航;当种了3年的“网红”花海3天就被游客踩踏毁坏,才有网友直言“别让我们的素养,配不上晒出来的美景”!倡议呼吁的背后,正是这样的共识:在个人之外,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还有公共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兼具公共意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也因为此,在伸张个体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公共意识的提升。这种提升,不是否定个人权利的正当,也不是模糊个体与公共的边界,而是在松散的沙子当中,混合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和道德的水分,从而产出比花岗岩还坚韧的文明基石。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课外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