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304149584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万 一、“荒凉”中的文学启蒙 教鹤然(以下简称“教”):李教师,您对于文学和文字的热忱与敏感想必始于童年时期,能否请您先谈一谈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受对您的影响呢? 李怡(以下简称“李”):我曾经在某次访谈中粗略谈到过家庭环境的影响问题,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分。那个时候,许多作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或者多少也有着相当的文学根底。而我们这一代人,我将其称为“荒凉的一代”。由于经受过文革,消失了文化的断层,因而如民国时期文人学者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就不复存在了。在那个文化禁锢的年月,除了局部高干子女,能够看到当时出版的富有鲜亮的时代特色的“黄皮书

2、”“灰皮书”等以外,一般老百姓根本上难以有接触到经典的文学艺术或社会科学著作的时机。这也就是我所谓的“荒凉”感受的缘由。 我的父母都是机械工程师,与文学毫无关系。现在回想起来,假如说我的文学热忱与爱好与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可能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的舅舅。他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规律性和表达力可以说非常精彩,能把简单而枯燥的数学问题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同时我的舅舅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小说阅读量很丰富。在我的童年时期,他常常向我叙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故事片段,比方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可以说,我的文学启蒙和文学兴趣,就是在听舅舅讲故事的过程中被培育起来的。等我成长到自己可以

3、独立阅读书籍的年岁,最初引起我兴趣的是“连环画”或者“小人书”。家人将小人书作为对我的嘉奖,我自己也把平常买冰棍的零用钱和过年时候的压岁钱攒起来,每月能够购置一两本新的小人书。由于当时这种书的价格廉价,也许几分钱到一角钱,也就是攒两根冰棍的零钱就能买一本,这为我童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供应了可能,比方我最初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就来源于一整套小人书。我对小人书的阅读习惯始终保持到中学阶段。1970年月初期,由于当时掀起了“评水浒批宋江”的热潮,国家出版了一批供批判用的古典白话小说水浒全传,这是我最早接触的真正的文学名著原本。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校与家庭为我亲近自然制造了时机。当时学校的课业并不繁重,有大

4、量时间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比方割青草、积肥来支援农村建立。固然,一方面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但另一方面,这些田间活动包括捕鱼、拾柴等,也给了当时的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时机,培育出了一种生活趣味和对于生命的理解。我们的童年时代并没有动漫和电视,但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状态,经受时间的沉淀之后就能渐渐表达出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当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稀缺的局部。 过了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的祖父一辈曾是民国时期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校的中文系毕业生,也曾经从事文学讨论并著书立说,他撰写的专著中还包括中国诗歌史,这与我的文学讨论好像存在着某种共鸣与交集。后来,我还曾在胡风办的七月杂志上看到

5、祖父所著的书的广告。假如据此追溯,可以认为我选择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潜在的遗传基因。不过我的祖父在1948年前后就迁至台湾,而将我的父亲、祖母等留在了大陆,从今断了音讯,我得悉他的这些信息,也是在我走上文学讨论道路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种“遗传”的追溯更近于是一种自我想象或说精神上的自我连接吧! 教:您在大学阶段以文学为专业,最终又从事文学教学与讨论,那么,请问您步入学院前的启蒙训练状况对您的人生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李:也许到1970年月后期,我進入到初中学习阶段,当时的文化进展反映到文学上,就是集中消失了一批科幻文学的作品,比方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以及早期的科幻杂志科幻海洋等。科幻

6、文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建立在自然科学根底上的对宇宙、自然的想象,极大地翻开人们的想象力。科幻文学归根结底属于群众文化,因此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经典名著对我们视野的开拓是有所区分的。但是对于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书籍可供阅读的孩童来说,这种关于将来的天马行空的梦想,对自我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到现在我仍旧特别珍视从科幻文学中吸取的财宝,并始终保持着对于科幻的兴趣。除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讨论中涉及的文学著作与理论著作以外,目前我的阅读构成中很重要的一局部就是科幻文学,包括科幻小说、杂志和科幻电影等。科幻作为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影响与丰富着我的生活,或许将来有适宜的契机我会将这些“科幻体验”写出来。 二、代际

7、经受与“文学梦”的转移 教:您是1960年月生人,离开四川来到北京求学,您的同辈人经常对2022年月的大学生活有着极富青春浪漫颜色的回忆和描述,那么您是怎样对待作为这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大学时代呢? 李:区分于更年轻的一代,我们1960年月生人的时代经受可以说特别重要。现在回想起来,“代际”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财宝,就是我们“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伴随着国家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换言之,整个国家民族的进展与成熟根本上与个人的生命绽开及理解世界的过程同步。今日,新的社会秩序已经建立,进展得较为成熟的社会构造给我们供应了一个看得见的将来,但当时与今日不同,当时并没有一个已经建立好的世界等待我们享受,这样可能会

8、带来一些问题,比方我们对于周遭环境的感觉并不会那么敏锐,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会那么深入。但是,我们却有着与国家共同探究的可能。国家在探究怎么带给新一代人美妙的人生,民族的将来应当走向何方,乃至于重新定位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个人的权利,什么是国家的义务,这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中。换句话说,2022年月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也是一个成长的时代,更是一个探究的时代。许多东西处于未定的状态,国家、社会、全体学问分子都在探究之中,而我个人也被带动着进展探究。我的个人的成长,也就被卷入时代浪潮之中。如果我们像今日的青少年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优越的条件和爱护,或许我也就会丢失了探究的“童心”。 我承受的中学训练是

9、由一种相对僵化、呆板的思维模式所主导的。2022年,我高中毕业步入大学阶段,在这人生的转变期,我从高中少年的蒙昧混沌状态转变为自觉熟悉世界、熟悉自我的状态,根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渐渐形成。到了大学以后正遭受思想启蒙,教师的课堂训练、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头潜移默化地解答着我们关于时代和自我的困惑。关于人的自由、权力、道德、抱负等的熟悉,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被重新建立和定位。而对这些东西的理解与探究又伴随着文学专业学问的学习,比方说中国现代文学。在这种状态下,我就很简单回到晚清到五四的历史情境中,与那一代学问分子的探究历程进展对话。似乎我们刚要解决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好与那一个时代学问分子曾经探究过的

10、东西产生某种契合与共鸣,因此我就有种剧烈的对于五四以及近代学问分子探究过程的认同感。我的学习对象与个人的成长经受有着高度照应关系,而不是外在于自己僵化的学习任务。因此,大学时代对于我后来走上文学讨论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教:据我所知,您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的阶段,也曾经参与过诗歌社团和学生组织,并且也进展过诗歌和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那么是什么促使您从文学创作转而走向文学批判和讨论的道路呢? 李:从创作转向批判与讨论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时根本上全部在大学念中文系的人都怀有着文学梦,或者说,我们是带着这个文学梦进入中文系的。进人中文专业学习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当一个作家。因此,我在大学阶段的文学

11、创作,无论是新诗、散文、小说还是话剧的创作,都是沿着这个梦在前进。但是,当你真正进入文学领域后就会渐渐发觉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尽管每个人都可以从事写作,但并不是每个人在这条道路上都走得一样快、一样稳健、一样布满盼望,甚至在你沿着这条路走的时候,会在沿途发觉一些别的可能性。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个转捩点就是在我真正接触到王富仁教师讲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以后,真正熟悉到除了创作以外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吸引我,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作家的作品来探究一个作家创作的隐秘,更深入地理解作家思想的来源与去向,以及作家思想情感的构成。这时候,我已经开头渐渐从一个写转向为讨论者和阐释者。这两者的相通点在于,都报有一

12、种剧烈的想理解文学与了解文学的愿望,但是前者带有一种制造的趣味,后者更带有一种探究的趣味。自从在大学课堂上承受了教师在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上传授给我的探究的欢乐以后,我渐渐发觉自己对于探究文学史隐秘的趣味变得愈来愈浓,也就因此而渐渐完成了文学梦的内部转移。 教:您早期的学术讨论方向主要集中在鲁迅讨论与现代新诗讨论两方面。在您渐渐摸索和选择的过程中,以这两个方面作为您学术道路的开头,是否存在着一些对您影响重大的人和特别的大事呢? 李:前面我提到了大学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这个课程当时是由王富仁教师讲授的。这是王教师在北师大博士毕业后第一次给本科生上课,也许也是他在北师大唯一一次完整讲授现当

13、代文学史课程,以后主要讲授鲁迅和其他的选修课。这一段听课学习的经受对于当时作为大学本科生的我来说特别重要,教师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如果没有这位教师,文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荒原”,你不知道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只有当教师以他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给你展现了一种可能性的时候,你才会自觉不自觉地有一种沿着他的方向前进的冲动,许多人的学术道路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王富仁教师不仅影响了我对鲁迅讨论的兴趣,而且教会了我一种学习的方法,怎么进入到现代文化史以及如何介入到学问分子心灵去理解他们的人生曲折和文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方法我一生都受用无穷。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

14、在王教师的推举下由名作观赏杂志发表的,内容是重新解读鲁迅伤逝的文章,题名为与现代世界的悲伤。 另外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教师就是特别有才华、特别诗意,也特别感性的蓝棣之教师。蓝教师当时在北师大主要担当新诗讨论课程的讲授,由于我最初也进展新诗创作,又幸运地遇到了新诗讨论做得很好的蓝棣之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对新诗讨论产生了兴趣。因此,我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前面提到的讨论鲁迅的文章以外,还写作了三篇关于中国新诗的论文,第一篇是关于李金发的新诗讨论,起因是讲文学史的教师告知我们,李金发是谁都读不懂的诗人,谁假如把李金发读懂了,那就能特别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进展,这句话直接鼓励我在课下读了许多李金发的作

15、品,也确实颇有收获,后来写出了李金发片论一个中西比拟的视角。说到这篇文章的投稿和发表,也有一个好玩的故事。我当时自己投稿到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丛刊杂志,投稿后并没有得到通知和反应,始终到2022年的时候偶然在中国书店里面看到一本2022年第2期的丛刊,翻开以后发觉上面竟然有我的文章,感到既惊异又兴奋,原来自己的这篇文章已经被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丛刊发表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的是钱理群教师,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受也可以说是一桩佳话。我写的其次篇与新诗有关的论文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这篇文章是关于穆旦讨论的,名为黄昏里那道夺目的闪电论穆旦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奉献,在王富仁教师编辑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丛刊时期,发表在2022年第4期杂志上。第三篇关于中国新诗进展的宏观讨论的论文中国现代新诗的进程,在王富仁和蓝棣之两位教师的意见下反复修改,后来在教师的推举下送到当时最高的文学讨论杂志,即文学评论的资深编辑王信教师手中,在2022年发表。这对于当时还是年轻讨论者的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直到现在我仍旧对当时赐予我帮忙的教师们怀有特别的感谢之情。 三、文学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民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教:自2022年,您在中国现代文学讨论领域提出“民国机制”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将近八个年头,期间吸引了众多学者围绕民国文学问题进展争论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