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304142215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翻开文本图片集 阅读提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增加全民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立”作为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立完备的法律效劳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四方面进展了细化部署。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解读者普遍认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根底,法治社会建立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动的基石。只有增加全社会厉行法治的乐观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1、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是关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需弘扬社会主义法

2、治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加全社会厉行法治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荣耀、违法可耻的社会气氛,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保卫者。” 中国社科院讨论员莫纪宏说:“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增加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荣耀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气。” 专家认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根底,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养分”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积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循序渐

3、进。“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学法至关重要,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傅士成认为,培育全社会的法治精神、法治信仰,需要从“大”处破题,才能形成全社会衡量是非对错的共同标准,“大”就是指领导干部。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认为,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训练。“树立法治意识,就是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看一看,任何事情只要是违法的,不管做成什么效果,都是不行行的。” 对此,全会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榜样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

4、、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不行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渐渐觉醒,法治理念有较大提高,但对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要让法治成为国人共识、建立起全民法治信仰,还有很长的路。 “当前,在我国的法治社会建立中,还存在一些纠结,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缺乏的冲突即是其中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分析,一方面,群众渴望用法律来爱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却不适应法律程序上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对他人侵害自己权益的违法行为义愤填膺,另一方面自己却可能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将其要求诉诸法律,另一方面却简单以极端方式维权。大局部人仍有遇事找政府解决的惯性。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公权力

5、机关必要的信任,对其听从、协作、支持的程度则日渐降低。 查找解决之道,全会提出:“坚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立,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实现全民守法,要先做到全民懂法 全会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训练,把法治训练纳入国民训练体系和精神文明创立内容。” 解读者认为,进展普法宣传是全民守法必由之路。实现全民守法,就必需做到全民懂法,这些都要靠普法宣传。 自2022年至今,全民普法训练规划已走过近30年,今年已进入“六五”普法规划中期。近几年,尤

6、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大力加强普法宣传训练,实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但我国国情要求普法工仍需在普法模式再创新上下功夫。 有专家建议,首先,普法宣传要做到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有的放矢;其次,普法宣传要亲密联系实际,要引导群众从正面典型中感悟守法对己、与人、为国都是好事,从反面教材中看到违法对自己及家人、社会造成的危害;再次,普法宣传要做到形式新奇、多样。 对此,中共中心关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打算明确了普法“路线图”“健全普法宣传训练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训练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训练中发

7、挥职能作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立。把法治训练纳入精神文明创立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公正宣判,以案说法,是培育全民守法意识的有效制度设计。”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甘元春建议,让群众获得公正正义感并不难,例如把不涉及保密与隐私的庭审,全部进展网络直播或全程视频录播,既能满意群众知情权,又能有效削减冤假错案,尤其对一些涉及“权、钱、名”的案例,更要放大其效应。 此外,针对守法意识淡薄的问题,全会打算还要从小学开头,把

8、法治课纳入到各阶段国民训练中。专家认为,抓“大”的同时,也要抓“小”。培育法治信仰,要从娃娃抓起,转变在小学教大道理、到大学教遵守规章的训练错位现状。 3、建立掩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效劳体系 “建立完备的法律效劳体系,推动掩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效劳体系建立,完善法律救济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全会对法律公共效劳体系建立的论述引人注目。 “全会在很多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目标,这是法治中国建立的重要根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与三中全会打算中“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完善法律救济制度”的表述相比,四中全会强调“掩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效劳体系”,是对三中全会改革要求的进一步绽开,可以看出

9、中心让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的决心。 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找律师难”、因法律效劳渠道不完善而造成的“诉讼难”、因法律救济体系不到位而形成的“赔偿难”等问题依旧普遍存在。竹立家指出,上述问题的存在减弱了群众对依靠法律维权的信念,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对此,打算进展了细化部署:如完善法律救济制度,扩大救济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准时有效法律帮忙;进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效劳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效劳资源等。 2022年2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法律效劳体系建立

10、的意见,就健全公共法律效劳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效劳领域、整合公共法律效劳资源等问题作出部署。构建“半小时”法律效劳圈、建立乡镇法庭、推行乡村法律参谋制度专家表示,四中全会为各地正在乐观探究的法律公共效劳实践树立了方向。 “全会提出了推动公共法律效劳体系建立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扩大掩盖面,二是要强化公共法律效劳。”中国社科院法学讨论所讨论员周汉华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公共法律效劳掩盖范围从仅限于请不起律师的犯罪嫌疑人,扩展到如今需要法律效劳的低收入人群。而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加,让法律效劳惠及更广阔的人民群众,也成为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 完备的法律效劳体系不仅需要“量”的扩大,也需要“质”的提升。周汉华指出,由于效劳的非盈利性质,局部法律救济机构供应的效劳质量不高,救济效果较差,群众意见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标准,让公共法律效劳体系能够切实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