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被信仰之水簸荡的文学之舟 基督向人们启示了,上帝不是权力,而是爱,不是权力的外在气力,而是爱的内在气力爱人者不容许被爱者受奴役在爱人者与被爱者之间除了爱没有别的权力;爱的权力也已经不是权力,而是自由彻底的爱是彻底的自由上帝是彻底的爱,因此,是彻底的自由 ——梅列日科夫斯基:?先知·未来的无赖? 现今俄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都是在文学之外、撇开文学、甚至违背文学的;生活的雄伟河床偏离了方向,深水退去——于是文学搁浅在浅滩上 ——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是俄罗斯文学家中棱角清晰、思想奇诡的人物他有诗人的天分,但却并不得志于做一个诗人,而是致力于用文学作材料,来建构自己的宗教哲学他是一个内心分裂的人——既是纯粹的一神教基督徒,也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既反对革命,也反对沙皇;既蔑视无产阶级,也敌视资产阶级;既爱俄罗斯,也恨俄罗斯——为了他爱的俄罗斯,他甚至不恤人言,支持纳粹攻击他恨的俄罗斯作为基督徒,他致力于推动俄罗斯文学向宗教“转向〞;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将质疑和抵挡当作自己稳定的精神容貌。
冲突性和极端性是他在情感和思维上的特点他很轻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舍斯托夫说,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文学上有一个“好玩的特点〞,那就是,“思想的激进主义〞,而他就天性而言,那么是“一个狂热的思想猎手〞①;他还是一个极端心绪化的人,“他愤怒或是感动只是由于他此时此刻被感动或被激怒了他的思维和心绪分外奇异地无须受制于无论何种外部事情〞②这等于说,就思维方式来看,他有严重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往往用心绪化的方式来解决理性的问题例如,托尔斯泰在?战役与和平?中对拿破仑的讥讽和批判,就令他极为不满,并反其道而行之,全力替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怪胎皇帝辩护,说“指责这个英雄、这个人,就是指责全人类〞③一个宣称自己信奉基督的人,竟然如此崇拜和赞美一个孤高的世俗权力人物,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费解和惊诧的事情就文学的道义责任来讲,对任何一个给世界带来战役和灾难的权力人物,都理应用质疑的态度来扫视,用批评性甚至否决性的尺度来衡量,更何况,在拿破仑这个科西嘉炮兵上尉身上,可指责之处,本来就不少对比起来,德国作家路德维希对拿破仑的表达和评价,就更为真实和妥实他视之为“蔑视人类的人〞:“拿破仑的精力主要用来与人斗,他几乎从不与自然争斗。
假设务必与天斗,他都以失败告终一般来说,他只驱使人们为他征服山川和土地〞④如此好斗而狡诈的人,怎么能称之为“宏伟的人〞呢?他又有什么资格代表“全人类〞呢? 就文学修养和鉴赏力来看,梅列日可夫斯基无疑是第一流的文学批评家他说:“在小事上比在大事上更轻易抓获到、并且更多地熟悉到人的心灵〞⑤细节抉择一切他热爱从细小的事象里挖掘意义,探求本质面对生活和文學,别人通过凯旋门查看,他那么通过钥匙孔来查看他细读文本的功夫很深,擅长抓获那些很有价值而又很轻易被人疏忽的细节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明的对比才能,擅长察觉作家之间的差异他的文学批评是真正文学性的,字里行间,弥散着馥郁的诗意,闪动着灵性的光彩但是,他的十足一元化的宗教意识,由此而来的极端的排他倾向,以及他在对比批评时表现出来的扩张化阐释倾向,却理应引起人们留神和机警 梅列日科夫斯基在给别尔嘉耶夫的信中说:“在俄罗斯,我并不为人们所爱好,而是尽遭批评;在国外,人们爱戴我,赞扬我,但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国外,人们都并不理解我的东西〞⑥尽管他对自己的宗教看法更为自信,但是,对比起来,他的文学成就,貌似更高一些他自己对文学也一往情深:“对我而言,文学是我的其次生命,其深度绝不逊色于第一生命。
〞⑦所以,尽管他的激进的宗教思想也很值得关注,但我们首先要将他当作一个文学现象来研究 一、排他性的宗教主义文学批评 作为19世纪末俄罗斯“新基督教意识〞运动和“寻神派〞的主要成员,梅列日科夫斯基信奉“一神论〞,相信上帝不仅是唯一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真理和至善的化身,无所不在,主宰一切他认为有两种真理:一是“上天的真理〞——基督教,一是“尘世的真理〞——古希腊罗马多神教;前者寻求人与神的融合,后者表现为人的自我崇拜这两种真理之间的关系,就是灵与肉的关系,而它们之间的冲突,那么是“基督〞和“反基督〞的冲突,是“神人〞与“人神〞的冲突不仅如此,“未来的全部俄罗斯文化的机要就在于东方精神与西方精神之间、‘战役精神与仁爱精神之间’的斗争〞⑧未来的宗教运动,理应通过积极的努力,弥合这些冲突,建构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融合了各种对立因素的新宗教他的这种不同于?旧约?和?新约?的宗教思想,也被称为“第三约言〞俄罗斯“寻神派〞的新宗教运动“表达了对文化的世俗化、国家及社会生活的反人格化、僵死的‘基督教’、当时的大片面俄国学识分子短浅的价值观的极度不满〞,“反对精神庸俗、时代的短浅及狂热,其见解在今日仍不失警示意义。
〞⑨ 不存在无目的的宗教,也不存在不表现伦理精神和道德态度的宗教就像宗教自然地具有功利性质一样,就像宗教艺术和宗教文学自然地具有功利主义的性质一样,“寻神派〞梅列日科夫斯基也自然地是一个功利主义批评家:“‘为艺术而艺术’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艺术家务必为更高的目标服务他务必宣扬宗教革命〞⑩对他来讲,文学不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是有依待的——它是一个承载体,一个工具,一种手段,一种实现宏伟目的的中介环节,所以,它不能封闭在“纯粹艺术〞里,而要“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超越了这些界限〞11艺术理应是美的,但仅有美却缺乏以使它宏伟,因而,它还理应是善的——一种十足意义上的宗教性质的善因而,美要为善服务,要为“最高的东西〞——上帝服务:“美热爱大家为它服务,但它自己也热爱为大家服务最宏伟的艺术家有时强迫美,甚至貌似命令美,或打定强令美为某种最高的东西牺牲,由于他们知道,在那祭祀牺牲之前的结果一分钟,像伊菲格妮在他父亲阿伽门农刀下那样,美变得达成极点〞12鲜明,他的美学功利主义具有宗教的性质,与寻常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美学迥非一类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