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别尔嘉耶夫和俄国知识分子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99KB
约8页
文档ID:304095355
别尔嘉耶夫和俄国知识分子_第1页
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别尔嘉耶夫和俄国知识分子 出名的俄国流亡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关注的大量重大问题,如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精神的意义、人的异化、学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等等,也是当代中国学识分子极为关切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诠释,既贴近现实又较深刻目前国内翻译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对其思想的研究和理解也深入了一步本刊约请了几位别氏著作的译者和研究者撰文介绍其思想之精要及相关著作 俄国的学识分子问题是个重要而好玩的话题,大量学者和思想家对此都做过特意的论述据考,学识分子〔intelligentsia〕这个词就起源于俄国,它一般指以下几类人:〔1〕受过教导和半受过教导的公众;〔2〕创造性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3〕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文书人员、出版家以及他们的崇拜者它不同于西方的intellectual作为intelligentsia的成员,不只完全关切其个人福祉,而且更加关切社会的福祉,容许尽力谋求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有社会使命感在俄国一个人是否为一个intelligent,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谋求公众福利的献身感〞,而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受教导的程度和阶级出身 关于俄国学识分子的起源和最早代表虽然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其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那么是十八世纪后期,更加是十九世纪以来的事情。

拉季谢夫、十二月党人、早期的斯拉夫主义者和西方主义者、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象征主义者和宗教思想家、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是其突出的代表俄国的学识分子是与俄国历史上的大量重大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它已完全超出了思想或文化本身的范畴,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认为的那样,俄国的学识分子不是任何一种社会实体,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只是某种社会梦想他说:“学识分子更像是一个有着自己分外不宽容的道德、强制性的世界观和特殊的方式和习惯的僧侣阶层或宗教教派〞 可以从大量角度对俄罗斯学识分子的传统举行总结,但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可能是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历史的批判,更有对学识分子自身的批判自我批判最有影响的一次行动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路标运动,它集中地表达在七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格尔申宗、基斯嘉科夫斯基、司徒卢威、弗兰克和伊斯科耶夫——所出版的一个文集?路标?中,这可能是二十世纪俄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文本文集对俄国的革命学识分子、对革命的哲学前提举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俄国的激进主义传统举行了系统的清算文集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当时最为轰动性的事情。

路标运动虽然并没有变更什么,大批的学识分子仍执著于他们的激进信仰,直到二三十年头这种信仰被无情的现实所摧毁但是,作为一片面学识分子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见证,作为俄国学识分子猛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自我批判意识的一次集中表达,它在俄国的整个历史上〔不只是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复兴运动中,别尔嘉耶夫是一个对学识分子问题作了较多阐述的人,他自己就是俄国学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从他的著作中,从他自身的体验中,我们能感受到俄罗斯学识分子悲剧的命运他们深爱自己的民族,却不得不时常遭遇流放和迫害,他们酷好自由,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专制的阴霾中学识分子与专制政府貌似存在着不成抑制的冲突,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俄罗斯历史上存在着两股对立的气力或者说两种对立的传统,一个是由学识分子所表达的思想传统,一个是由统治者所表达的政治传统思想的俄罗斯是人民性的,它代表被统治阶级,而政治的俄罗斯是统治性的,它代表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是无限的自由,而政治那么要求无限的权威;思想信奉自由主义,而政治信仰权威主义政治上要求十足性与普遍性,思想上要求自由性与个别性政治把全体的人都看作“零〞,只把自己当作“整〞;思想那么正好相反,它把全体的个人当作“整〞,把一切政治当作“零〞。

俄罗斯的政治传统是加工与制造痛楚与死亡,而俄罗斯的思想传统是哀悼痛楚与死亡在俄罗斯的宏伟作家及其作品那里,我们察觉的是痛楚中的痛楚,挣扎中的挣扎,抵挡中的抵挡法国作家纪德曾有言:“在我们这种形式的社会里面,一个宏伟的作家,一个宏伟的艺术家,在本质上是一个不遵从者〞,而统治者那么冷冰冰地回以:不遵从就是死亡文学和政治的水火不容,也就抉择了文学和思想在俄国的命运可以说俄罗斯的思想史,就是一部学识分子的罹难史俄罗斯的第一个学识分子拉季谢夫的遇到就预示着俄罗斯学识分子的抵挡精神和不幸命运,他所作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被看作是俄罗斯学识分子的自由宣言,而这部著作一发表,就使它的踏上了流放的不归之路曾因一封?哲学书简?掀起俄国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争的恰达耶夫那么更是被宣布为疯子拉季谢夫和恰达耶夫确立了俄罗斯学识分子被处置的两种典型方式而俄罗斯的统治者对付学识分子最凶狠的案例那么要数对十二月党人的镇压,十二月党人的五位学识分子领袖遭到了处决我们粗略地回想一下,就会察觉俄罗斯的最优良的学识分子几乎都鲜有例外地成为当局迫害的对象俄罗斯学识分子的命运遭际,是痛楚接着痛楚,锁链连着锁链,把他们的名字联起来,就是一支长长的绵延不绝的流亡队伍。

它不但记录了极权专政和专制主义的惨无人性,也记录了俄罗斯文学最宏伟的传统精神——他们非但能够立言不朽,最名贵的是,他们把个人生命所蕴含的那种无穷的“自由〞的真谛,诚实地表露在日常生活中,令人肃然起敬 假设说精神上的流亡是真正的思想者的宿命的话,那么,肉体上的放逐那么无疑是一种残酷的迫害,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为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付出的俄罗斯魂们就不只一次地遭遇了这种迫害对拉季谢夫的放逐可能只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单兵行动,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头前后,这种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缺乏以停滞统治者心头对这些不愿为“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不驯服者的怒气他们对那些被认为是从“旧阵营中过来的不合作的学识分子〞举行了集体驱赶,这些“教授之花〞、“俄罗斯文化的传承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居住的权利,被迫成批流亡国外他们当中有蒲宁、库普林、察伊采夫、安德列夫、谢米列夫、巴尔蒙特、廖米佐夫、茨维塔耶娃、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阿·托尔斯泰、别尔嘉耶夫、弗兰克、布尔加科夫、伊万诺夫、卡尔萨文、舍斯托夫,等等俄国的文化因而被人为地分成两片面,一为国内的“苏联文化〞,一为“流亡文化〞栖居在国内的文人当然也并不意味着都是一元意识形态的遵从者,今天,当我们去专心地梳理苏联时期的历史时,还是会察觉为数不少的叛逆之音。

但是,这些声音不是来自天空和陆地,而是来自地下尽管我们今天会惊诧地察觉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俨然还能展现像巴赫金、洛谢夫、阿赫玛托娃、索尔仁尼琴这样宏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但是在显文化的层面上,我们还是不得不供认,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在苏联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中断了我们以往只在历史教科书中得知某个民族的文化因异族的入侵而被中断的事实,不曾想到,在文化领域真还存在着割断自己血脉的自杀行为统治者企图通过迫害异己来达成箝制思想、扼杀自由的目的,但是正如?不仅仅为了面包?的所言:“一个人一旦开头思想,你就无法完全夺取他的自由〞你无法剥夺一个人思想的权利,而思想的气力又是无边的也正因此,当独断者可怖的叫嚷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沉渣时,被压抑多时的不屈者的雄浑的呐喊,却以不成阻挡之势晨钟暮鼓般地回荡在我们的耳际专制暴君梦寐以求地渴望俄罗斯的智识之士能服膺于他们的淫威,来充当他们的吹鼓手,但是,这些不屈的灵魂却自觉地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们宁可怀着痛楚、绝望、孤独、疯狂去战斗,也不愿去背叛自己的良知;他们的肉体与精神在漂泊中经受着极度的煎熬尤其令人敬重的是,他们从一开头就注定是在举行一场几乎毫无梦想的斗争他们是孤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微缺乏道的个体,与之抗衡的是强大的暴君。

文人与暴君的对立是“诗与帝国的对立〞但是诗人们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们是“宇宙创造精神的旗手〞,是“文明之子〞,他们的作品那么是“被人类良知照亮的艺术之光〞,就这个意义而言,诗人又是不成战胜的而诗与帝国对立的结果是“诗留存了下来,帝国归还给了历史河湾〞假设说在俄罗斯的历史中抹去一个或几个暴君,俄罗斯也历史照旧,但是假设没有十二月党人,没有民粹派和平民学识分子,没有宗教哲学家和诗人,俄罗斯的文明史将何等苍白! 俄罗斯政治传统与文化传统的对立并非是外在气力挑拨和煽动的结果,而是植根于俄罗斯文化的精神深处的俄罗斯思想的灵魂包括三个东西,即游牧灵魂、宗教灵魂和启蒙思想游牧灵魂是本地的精神,宗教灵魂指的是希腊的东正教,而结果一点那么是法国启蒙思想 俄罗斯的政治传统之权威意识的根源,也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是:本地社会布局的遗规、拜占廷政教合一制度的抄袭,以及近代西欧政治制度的剩余在这里,本地精神与移植过来的政治精神是搭配的,即家长封建与拜占廷政教集权及西方的君主专制和阶级专政,重叠在一堆,捏塑一种超级的套套的政治构架,要求权力的十足化与宏大化 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本质上表示的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它是属于人民,站在人民一边的,它是俄罗斯灵魂的表达。

而俄罗斯的政治传统那么是与人民性相背离的,它象征着僵硬、镇压和死亡二者势假设冰炭,它们的对立是灵魂与灵柩的对立可以说,真正的俄罗斯学识分子,只听命于自己的良心,而不是听命于当权者而写作,也正因此,他们是不朽的他们的所思、所言、所写可能不确定是正确的,但并不成耻作为人民的代言人,作为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他们以及他们美观的言词永久地留下来了,他们是永远的歌手但是作为不遵从者,他们又永远是不合时宜的被誉为“人民诗人〞的叶赛宁,在他的结果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一只脚踏在过去,试图用另一只脚赶上钢铁般的大军;但是,我绊了跤,摔在地上〞时代太多灾多难,太悲壮和太群众化了,它不容叶赛宁的个人抒情和孤独的呼声存在我想,这也几乎成了俄罗斯全体的思想者的命运 ?自由的哲学?,董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18.80元 — 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