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304078335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相关的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同学们,这是两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生自由发言)大丈夫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抉择,是

2、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执念。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孟子的价值取向。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孟子,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在对待像生与死、利与义这样重大的问题时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设计意图:旧知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文常积累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称其为“亚圣”。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

3、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孟子的基本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2.作品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孟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检测一:正音不为苟得也(wi)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一箪食

4、,一豆羹(dn gng )蹴尔而与之(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乡为身死而不受(xi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部分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所欲/有甚于生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过渡: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1.探究任务本文是孟子的一段“独白”,表现出逻辑严密、说理精当的特点。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篇文章变成白话文,让更多人听到孟子的

5、教诲吗?2.过程安排(1)小组成员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2)各自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3)小组合作,逐句梳理文意。(4)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

6、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注释: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 讨厌,憎恨。患 祸患,灾难。辟 同“避”,躲避。如使 假如,假使。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是心 这种心。丧 丧失。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

7、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预设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8、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豆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羹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呼尔而与之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蹴 踩踏。不屑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 同“辨”,辨别。何加 有什么益处。奉 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已 停止。本心 本

9、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提示:讲解后老师可

10、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出情感。4.活动小结本文以“孟子曰”一语贯之,没有争辩对话,完全是个人独白,可谓风樯阵马,一往无前,表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的一贯风格,是他的“浩然之气”的典型爆发。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本文是孟子的一段“独白”,那孟子究竟在论述什么呢?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2.过程安排(1)自主思考:孟子在这一段“独白”中主要在论述什么呢?他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在文章中找到原文对应的句子。

11、(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3.成果展示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教师点拨: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

12、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并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本心”就是“羞恶之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只有坚守“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设计意图:引

13、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重点、难点的理解。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孟子和孟子,反复朗读了课文,疏通了文意,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探索了“本心”的含义。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兴趣。五、拓展延伸1.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一词多义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

14、我何加焉(介词,对)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而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得二者不可得兼(动词,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词,同“欤”,表示推测语气)呼尔而与之(动词,给)3.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跟随情境课文反复诵读本文,两两一组,互相诵读并点评。2.课后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尝试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诵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录制背诵小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展示背诵成果。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熊掌比 喻生义鱼我所欲也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