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304078252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二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诵读并尝试背诵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还给它们设计了朗读脚本,课下同学们也为它们寻找了合适的朗诵配乐,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呢?生:结合自己找到的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其中一首诗歌。朗诵完后同学、老师可以加以点评,互相学习。师:在反复诵读中大家是否感受

2、到了这两首诗歌独特的结构美呢?这两首诗重章叠句读来朗朗上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它们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一下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你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2.探究方法(1)选取一首诗歌,诵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诗歌中重复的部分,观察其规律。(2)反复朗诵诗歌,边读边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成果展示预设: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面的三句基本一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

3、采之”“参差荐菜,左右芼之”。只有三个字不同,“流”“采”“芼”。只有中间第5、6句不一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左右两半都是中间一句句式不同。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蒹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

4、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4.活动小结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这种形式在当代的歌词中也有不少用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重章叠句的特点。(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2.过程安

5、排(1)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理解比、兴手法的定义。(2)小组成员分别自主思考、批注:两首诗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这些诗句运用比、兴手法的作用。(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4)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关雎关维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雌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

6、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预设2:蒹葭全诗分三章,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4.活动小结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比、兴手法是什么,以及它们在诗歌

7、中的运用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其实这种手法不止在诗歌中可以运用,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同样可以尝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实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比、兴手法及其作用。过渡:两首诗歌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运用比兴手法均塑造了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诵读关雎和蒹葭,讨论交流,说说读后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详细描述你脑海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小组成员自主诵读,用自己的话描述诵读诗歌后脑海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诗歌表达的情感。(2)交流讨论:用较为准确的词语形容诗歌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概括诗歌表达

8、的情感。(3)汇报展示: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析。3.成果展示预设1:关雎首先,诗歌用“窈窕”一词来对“淑女”进行总体描写,“淑女”文静美好。其次,诗歌用“流”“采”“芼”三个动词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最后,采荇的过程其实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爱情是慎重、理智的。再看“君子”,首先,关雎写“君子”的动词有三:“求”“友”“乐”。由这一过程可见,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求之不得时从不放弃。其次,诗中男子“求之不得”时并未做出过激之事,只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的第二个特点懂得尊重。再次,“

9、辗转反侧”后的“君子”苦思冥想,思考如何博得“淑女”的芳心“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了爱情,“君子”甘愿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其实,男子的行为改变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淑女”情趣的高雅。短短三章,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预设2:蒹葭读完蒹葭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略有不同观点1: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伊人”就是自己所爱的人,我脑海中浮现出烟波渺渺的芦苇荡中一抹纤细柔美的女子背影。观点2:蒹葭是一首理想抒情诗,“伊人”为社会理想,我脑海中浮现出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先辈们的形象。观点3:蒹葭是一首政治抱负诗,“伊人”为贤能的人,我脑

10、海中浮现出一代代名臣大儒的形象。“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4.活动小结作者通过诗句为我们塑造了两组鲜明的人物,分别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追求以及对心中所求的执着。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深入分析了诗歌所采用的手法及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五、

11、拓展延伸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翻译: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亩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2.课后作业诵读诗经中其他诗歌,读出节奏与感情。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板书设计】诗经二首四言成句,节奏明显。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比兴手法,情感婉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