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304078230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2.比较阅读,探究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巩固、内化议论性文章阅读策略。3.积累、理解文章中的精辟语句,激发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2.比较阅读,探究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巩固、内化议论性文章阅读策略。【教学难点】积累、理解文章中的精辟语句,激发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聆听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作者的一番教诲,使我们如沐春风,

2、深刻明白了读书的目的、价值。读书,既有千般乐趣,又有万种读法。那究竟该如何读书呢?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都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家马南邨先生对此又持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不求甚解。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

3、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同年被分配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校任教,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7年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1949年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知识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4、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3.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会意:会心。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不求甚解: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

5、刻了解。设计意图:唤醒旧知,检测预习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常识,拓展视野。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持有的态度是什么呢?预设:不同意。作者的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教师点拨:那这种先提出错误观点,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呢?明确:驳论文。知识链接:驳论文批驳的方法:(1)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2)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3)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

6、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驳论文的反驳方式:(1)先破后立(2)以矛攻盾(3)引申归谬。1.探究任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驳斥错误观点的呢? 2.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作者批驳的观点以及作者的观点的语句。(2)调动先前所学的驳论文相关知识,独立思考,尝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梳理论证思路。(3)用结构图的形式分享成果。3.成果展示 提出对“不求甚解”的认识,并用实例论证,再适时做出补充解释。第1段从生活中人们对于“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第2段追根溯源,从原初的语境中找寻“不求甚解”的本来意义。第38段第9段得出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二)

7、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作者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在证明的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呢?2.过程安排(1)调动先前所学的有关论证方法知识点,并在文中画出引发你思考的语句,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思考。(2)带着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注意整合语句,归类汇报。(3)小组内选择一到两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3.成果展示: 引用论证(1)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赏析:用陶渊明这段话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8、”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赏析:作者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举例论证(1)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赏析: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阐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2)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赏析:以诸葛亮为例,点明了“观其大略”的好处。 对比论证(1)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赏析: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

9、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一观点。(2)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赏析:从正反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教师点拨:请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明确:(1)论述有针对性。作为一位专栏作家,作者为文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如本文话题是因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而起,这篇课文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引导读者学会读书;第7段和第8段适时的解释说明,避免引发误解,是从读者角度来看问题。(2)语言亲切,像与朋友交谈。例如

10、,在第1段否定一般人看法时说“其实也不尽然”,语气很委婉;第2段中,对因曲解陶渊明的话而对他不满的人说“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平和,语言幽默。4.活动小结通过研读,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论述问题时顺着思路来写,自然流畅,而且心中始终有读者,用语亲切自然。(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2.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可以从论述角度、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2)独立思考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尝试制作表格。(3)选派代表发言,分享成果。3.成果展示:异同课文谈读书不求甚解不同点论述角度论述较为全面

11、,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写作方法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全文先驳后立,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语言风格语言精炼华美语言严谨质朴相同点(1)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2)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学习作者的思辨方法,对比阅读两篇课文,分析其写作方式上的异同。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这两篇文章都

12、是作者心智的结晶,它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好读书,读好书,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品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名人的读书方法:(1)诸葛亮:观大略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2)韩愈:提要钩玄法。读书首先要将书

13、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挈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3)苏东坡:八面受敌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

14、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设计意图:补充名人的读书方法,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借鉴读书方法。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2.课后作业推荐阅读:马南邨的燕山夜话。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不求甚解马南邨驳论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