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4・6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的含义0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0—、文'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学概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念三0义"美的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0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 散文0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 二、文广义文学看待学作 0魏晋前,文学泛指一切文章为文 n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文学、德行、言语、政事为孔门四化 科;n诗有多方面作用;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0含混n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0含蓄与含混n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n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n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四、文学的定0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义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五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0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n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 一、精神生产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与物质生产n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n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u精神生产的产生开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 精神生产开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u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0生产的特殊性n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I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I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 世界的生产n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I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 符号活动n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I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开展水平和工 具科学化的制约;I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 形式〃二、文学创造0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与其他精神 n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生产的区别 u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 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U文学活动那么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 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 态n文学和宗教的区别:u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u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认人自身价 值一导向超验的此岸世界u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一导 向表达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0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n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 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 的艺术生产n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u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u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u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 界二、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文学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创造n的客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几种解释:体 u客体即“自然"说u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U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集中表达在"艺术摹仿自然”的艺术观 中,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等U在中国主要表达在《易经》的“象天法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那么观象于天,俯那么观发于地。
〃U该学说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其“自然”是指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还不定U客体即"情感"说U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U主要盛行于18世纪的启蒙主、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U代表人物:华兹华斯、雪莱等U西方文论: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I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I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 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n.I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 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I苏珊・朗格:〃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I科林伍德:〃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n中国古代文论: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贯穿始终I《尚书•尧典》:〃诗言志”《乐记》:〃情动于中,故发吁u《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U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U刘勰《文心雕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U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U客体即"原始意象”说I弗洛伊德把有原欲所形成的〃个体无意识〃确定为艺术表现的客体。
I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退而广之 认为人类文化包括文学都是〃集体无意识"即"原始意象〃的呈现这样, 他把艺术的客体归结为“原始意象"I荣格的说学肯定了文学艺术必然要反映人的深层的心理经验,这一思想有其 深刻的一面,但他把深层心理经验做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释,其谬 误也是明显的I"原始意象〃: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 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处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0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U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I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 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U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I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I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I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比方钱锤书对旧知识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 的体验二、0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和诗人文学0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创造n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的主I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体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这一学说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
n主体即〃旁观者"I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土,还有些人成 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这一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 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有一定道理,但走向了极端.n主体即〃移情者〃I代表人物: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JVolket)I立普斯:"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 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 象人情化,到达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启我从对象 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I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I移情说:简单的话来说,它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 情和共鸣I该学说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 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就过于简单化 了n主体即〃集体人〃I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只有超个体、属于全人类的〃集 体人”才能瞥见它这个〃集体人〃是一个表达着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 神生活的人。
他的学说,从一个角度看,它有助于克服那种把艺术主体看成 是纯粹自我经验表达的观点的片面性,但所谓的“集体人”是一种抽象的人, 这就否认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是及其片面的.0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n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I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且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 文学创造的主体.n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n具体的社会人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0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n物质实践关系;n认识关系;n价值关系;一、文学创造中主客0体关系的特点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0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n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n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0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n对创作客体的选择;n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0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n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0小结n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u客体的"主体化〃;u主体的“客体化"n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第六章文学创造过程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0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一、材料的0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储藏(素材八0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积累)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n《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0古希腊n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 剧等。
n 文学(literature ) : 14 世纪自拉丁文 litteratura 和 litterae 引进0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 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别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 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0中国n魏晋时期,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文史正式分家n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三、文n陆机:"诗缘情"学作 n钟蝶:"滋味”为审 n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 n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0西方u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u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 术”(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u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追求四、文0惯例0文学材料的形成:n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一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 子n所谓积累素材或储藏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 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0获取材料的途径n无意获取:童年经验;n有意获取;n实践获取;n书本获取0含义:u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 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 件、现象的投射0表现:二、艺术发u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觉察出潜现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0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u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U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表达着深层的心理内容;U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 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0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U文学创造活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