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是职业从事者在起所从事的生产或生产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生产 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职业卫生: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 (关注群体,着眼预防)(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科学)职业医学:研究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的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 (关注个体,着眼临床 )2、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生产劳动条件:生产工艺过程、工作过程(劳动组织)、工作(生产)环境1)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②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噪声和振动、辐射等;③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②劳动中精神过度紧张;③劳动强度过大;④劳 动安排不当;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⑤不良的体位;⑥不合理工具设备等。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①自然环境:夏季的太阳辐射、冬季的寒冷、高山高原环境等;②工作场所设 计不合理: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③缺乏必要卫生技术设施:通风换气、照明、防尘、防毒、防噪、 防振设备;④缺乏或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性疾患(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模式、职业特征工伤职业性疾患伤残与死亡个体特征年龄、遗传、健康、性别营养行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接触机会 接触方式 接触时间 接触强度保护水平职业人群发病后依然可? 是否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就会导致职业性损害?? ?即使职业环境符合各项国家标准,以诊断为“职业病”,鉴于国家标准的局限性是保护大多数人群等等3、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 的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③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④与劳动 用工行为相联系特点:①病因明确,有特异性,可以预防性②存在明确的剂量 一反应关系③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集群性) 。
④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⑤多数无特效治疗方法职业病清单:一个国家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认并颁布的需要赔偿的职业病列表 制订职业病清单主要考虑的因素:职业病的严重程度、职业病的社会与经济影响、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国际上可供参考的惯例我国的职业病清单有 10类132种诊断原则:综合分析,集体诊断1)综合分析:①职业史:前提;②现场调查与评价:可能性;③临床表现 与检查:危害程度2)集体诊断:3名及以上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师急(24小时)、慢性处理原则:①积极有效的治疗;②调离作业环境;③职业危害鉴定及落实待遇;④上报:(15天),急性中毒同时发生死亡 3名,上报;职业炭疽 1人以上时,上报4、 工作有关疾病: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也1:①职业因素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病症显露或加重;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④不属于法定职业病范围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①行为和身心疾病:焦虑、忧郁、神经衰弱② 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慢支炎、哮喘③ 其它疾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5、 职业特征: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生理性代偿。
如月并服、皮肤色素增加等6、 工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操作、设备、管理等原因和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所造成工人身体伤害、残疾甚 至死亡7、 职业性病损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以无毒代有毒;②改进生产工艺;③制定容许接触水平;④发现职业禁忌证;⑤开展健康教育 (2)第二级预防:“三早”预防①早期检测损害;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处理3)第三级预防:对症及康复治疗①脱离接触;②积极治疗;③促进康复;④防止并发症8、 职业卫生防制的主要内容 :卫生监督、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培训与宣传教育、职业卫生服务9、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展望:我国职业危害的特点:①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新老并存②职业危害因素分布广:城乡,各类企业③病人 总量很大、发病率较高④经济损失大、危害面扩大危害转移:①国外向国内转移;②城市工业区向农村转移;③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④由大中型企业向中 小型企业转移过劳死: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因正常工作、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高危人群:不注重健康保健;有事业心的“工作狂” ;有过早死亡家族史;超时间的工作者,作息时间不规则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的人;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
全球战略---10个优先目标:①强化工作场所的健康政策;②发展健康的工作环境;③开展工场场所的健康促进;④ 加强职业卫生服务;⑤建立职业卫生的支持服务;⑥建立基于科学危险评估的职业卫生标准;⑦开发职业卫生的人力资源;⑧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⑨加强科学研究;⑩发展职业卫生与其它服务的合作第二章职业活动的心理和生理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首先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昔( ATP)迅速分解提供,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称 ATP-CP系列肌肉活动能量代谢系统的一般特性ATP-CP 系歹U孚L酸系列需氧系列氧无氧无氧需氧速度非常迅速迅速较慢能源CP,贮量有限糖原,产生的乳酸有致 疲劳性糖原,脂肪及蛋白质、产生致疲 劳性副产物产生ATP很少有限几乎不受限制方动类型任何坊动,包括短暂的极重劳动短期重及很重的劳动长期轻及中等劳动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 氧需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 最大摄氧量,也叫氧上限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 氧债作业开始2〜3分钟内,机体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借” 了氧债;其后,摄氧量可以满足氧需,即进入稳定状态;作业停止后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 续消耗氧以偿还氧债。
偿还的氧债一般比所借的氧债要高劳动强度的分级:①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② 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氧上限③ 极大 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氧债几乎等于氧需2、 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话应 :①神经系统: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 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 动力定型,使从事该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耗减少,作 业更轻松自如②心血管系统:心率f、收缩压f舒张压或f (持续进行紧张活动时收缩压$或舒张压f ,产生 疲劳)、肾和内脏器官血液供应增加③呼吸系统:呼吸次数f④排泄系统:尿量$ 尿液孚L酸f⑤体温:略有f,但不超过平静时 1C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 作业的类型及其特点: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 等长性收缩 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特点:能量消耗水平不高.肌肉的氧需通常不超过 1L/min,但却很容易疲劳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反而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动力或动态作业:是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 的作业。
特点: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血液灌流充分, 不容易疲劳4、 劳动负荷评价:评价劳动负荷一般包括 负荷和应激两个方面指标劳动负荷评价可从 负荷强度 和负荷持续时间 两个方面来考虑客观方法:①劳动能量代谢率:适合评价全身性的动态体力劳动② 心率:反映动态体力劳动时机体的应激程度③肌电:是直接测定疲劳的一个指标,适合于测量反映静态作业以及动态作业的劳动程度④ 中心温度:常用做高温作业时机体热应激的指标客观方法:量表和观察法5、 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一般工作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其后,工作效率不断上升,约持续 1〜2小 时,称工作入门期当工作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 即进入稳定期,维持1小时左右随后进入疲劳期,出现疲劳感午餐后,又重复午前三阶段但一、二阶段较短,第三阶段则出现得较早有时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工作效率一度 增高,这与情绪激发有关,称终末激发,但不能持久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②个体因素;③劳动环境因素;④工作条件和性质;⑤疲劳与休息;⑥锻炼和练习6、 职业紧张:也称工作紧张,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 的压力。
通常可以分为急性紧张反应、创伤后紧张反应和慢性紧张反应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 物理性有害因素:①不良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热辐射;② 噪声;③振动;④非电离辐射:射 频、紫外、红外;⑤ 电离辐射:X、a、丫物理性有害因素的特点:①多在自然界中存在,激光除外;②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决定危害是否存在和危害 程度;③一般有明确的来源;④强度分布的不均一性;⑤性质不同的同一物理因素,危害不同;⑥物理因素的 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线性关系,存在“适宜水平” 物理因素的防治策略:①治疗:没有残留,重在针对病变;② 控制:不是消除因素,而是控制在“适宜水平 ”2、 不良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构成了工作场所的 微小气候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微小气候r高温作业和低温作业,气压r高压作业和低压作业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 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为参照, 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 2C及以上的作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 23W/M 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1) 高温生产环境中气象条件特点: ①气温:受大气温度、太阳辐射、 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有关; ②气湿: 低气湿:相对湿度<30%;高气湿:相对湿度>80%。
③气流:与环境风力、热对流、送/排风等有关;④热辐射: 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体温,受热;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V体温,散热2) 高温作业的3种基本类型: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冶炼、铸造、热处理,工业炉窑,锅炉 特点:高温、热辐射同时存在;热源及二次辐射源作用于深部组织;机体不能经辐射、对流散热、靠汗液蒸发散热②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印染、缥丝、造纸、皮革、潮湿矿井 特点:室温> 30C、相对湿度在85%〜90% ;机体大量出汗、蒸发散热率低③ 夏天露天作业:建筑、搬运、农业生产特点:高温、太阳热 辐射强,二次辐射3)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① 体温调节:在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可以热平衡公式表示: S = M - E 土 R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