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92KB
约15页
文档ID:303349276
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_第1页
1/15

    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    孙莉Summary: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教师采用暴力的手段加以干涉,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疏远师生间的感情,招致学生的轻蔑教师还有可能为学生做出“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示范,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埋下隐患本文深度分析了教师采用暴力的手段与学生交流的原因以及面对教师的暴力手段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为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提出了八个实用的、可操作的策略,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Key:学生心理  问题行为  非暴力沟通  有效策略学校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认知,在向周围的老师、家长和同伴表达心理诉求时,有时会采用一种隐蔽、间接或极端、负面的表达方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伤害,令父母和老师头痛不已面对学校里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我们强调作为教师应该用心体会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诉求,用真诚的爱帮助他们及时化解焦虑,树立成长自信,坚定幸福成长的脚步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有时看见一些老师采用“暴力”的交流手段,以期待快速而彻底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不但没有任何成效,还为今后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埋下隐患,成为老师工作的绊脚石,也影响了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暴力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用暴力的手段与学生交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身体暴力”,它有着相当具体的行为表现例如,推打、踢踹、拉扯、惩戒、体罚、限制自由等身体攻击与胁迫行为;另一种是隐性的“精神暴力”如:语言上的讽刺挖苦、评判比较;情感上的忽视冷漠、拒绝满足需要;行动上的硬性强迫、放弃纵容等无论是哪一种交流形式,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轻者引发学生的阶段性的迷茫与痛苦,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会给学生带来难以修复的心理伤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给无数家庭增添不必要的烦恼运用“暴力”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但达不到我们期待的教育目的,而且会让师生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与“身体暴力”相比,“精神暴力”更容易刺激受害学生,从而使他们作出暴力的反抗作为教育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努力,要么徒劳无功,要么昙花一现二、面对教师的暴力手段学生的心理反应1.这正是我希望的事情对于深陷问题行为的孩子来说,“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一切问题行为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确保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独特”位置,他们宁愿做出牺牲。

他们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会有一种“我是一个特别的人”“我做了一件特别的事”之类的英雄成就感通过被斥责,他们确定了自己“特别地位”,他们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捣乱”获得“优越感”,这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刚被老师批评过的学生转身就会对着其他同学得意的一笑这清楚地表明,他们“需要”被批评,这是他用心且故意计划的结果2.这个人很不成熟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都在表达着自己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但这种追逐的方式不被人认可,不容许公然展现,他们对此感到困惑但生命的本质就是渴望被看见,他们渴望被老师“读懂”,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渴望寻找到正确的人生价值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在简单、浅薄的表象中迷失了方向,采用暴力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种种不幸的矛盾将随之而至3.这是给你看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有很多個面孔,给父母看的面孔、给老师看的面孔、给朋友看的面孔、给前辈或后辈看的面孔,面对不同的人,他们会带上不一样的面孔阿德勒心理学对相关内容进行揭示,将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就可以得出: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对象”三、教师采用暴力手段的内在原因:1.“暴力”是成本低廉的交流手段。

教室里出现打架事件,双方学生总会情绪激动地向老师告状,痛斥对方的行为,哭诉自己的委屈,而且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作为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该怎样面对冲突,引发他思考“以后该怎么做”,还需要准备有说服力的材料,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想要扭转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也并不一定能成功有效平日里,面对学校繁杂的日常工作已经疲惫不堪的老师,往往已经没有了耐心与精力他们或者已经厌烦了交流,或者缺乏交流的方法,或者已无望通过交流获得学生认可,最后的解决方法往往是诉诸“暴力”,摆出强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其发号施令这样,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控制学生,令对方屈服这种交流手段虽能暂时见效且成本低廉,但却对关键问题视而不见,最终为师生关系埋下隐患2.是因为内心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教室里,老师将自己高声喊叫、拍打桌子、体罚学生的行为都归咎于学生,并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无法控制”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需要例如,如果我们看重守纪和诚信,学生训练如果迟到,我们就会很生气;如果我们太累了,正想多休息一会儿,可能就不会介意他的迟到。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对考试失败的学生发怒,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教学能力被认可;对上课说话、打扰课堂的学生发怒,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尊重;对午休不好好睡觉的学生发怒,是因为我们也需要被关心......与其沉浸在“合理的愤怒”中,不如倾听自己——我有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能清楚认识和理解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需要,同时也能准确理解学生内在的需要,我们就可以平静很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可以使师生在友爱的气氛中增进了解,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3.树立教师不容置疑的权威有些教师不断追逐权利与优越感,努力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以期学生臣服这种欲望越强烈,朝该目标进发的力量就会越强大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教师不去理解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而是摆出不容置疑、不容反抗的强者姿态,制定一系列行为规则,向学生发号施令运用评判、斥责、惩罚等“暴力”手段迫使学生服从但是,被压迫的服从仅仅是表象,这种假意服从的表象,无法解决深层次的师生沟通失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 “施压”实质或是为了满足自己错误的心灵目标四、运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行为的危害1.无法取得学生的尊重老师希望惩罚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从而改变行为,但在实际生活中,惩罚不仅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改邪归正,却往往加重了学生对老师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这正是阿德勒认为的“发怒是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愤怒不已,试图通过批评与惩罚直截了当地令学生屈服当老师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时,学生除了心存恐惧,暂时停止破坏之外,也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老师的浅薄与无能,学生已经无法再尊重这个不成熟的老师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暴力交流中,不但不存在相互的尊重,而且还会因此招来轻蔑、反抗与复仇,为教师今后的教育工作埋下隐患,增添更多的麻烦2.无法传达相互的心声学生深陷问题行为,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目的”,他们或是在寻求认可与表扬,或是渴望引起关注,或是在引发挑衅与对抗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果教师简单地采用暴力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就很难静下心来去感受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而且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也都无法清楚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面对暴力,学生不仅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而且也常常读不懂老师的用意,常常会因为恐惧而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同时,暴力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会让师生双方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错过一个良好的交流契机,而把注意力都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即使事情得到平息,老师取得了“胜利”,学生遵守了老师的要求,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却因此被忽视,自尊受到了伤害,最终造成师生间更大的疏远和伤害。

3.给学生做了错误的示范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孩子在5-12岁时,情绪模仿、行为模仿的能力更是最旺盛的时期当他们看到教师用暴力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与同伴或比自己弱小的孩子相处,如果遇到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脑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高大、不可违抗的强者形象他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和痛苦让他难以忘记,因为,他知道那份伤害会让自己多么的痛苦而此时,他正需要伤害那个孩子,需要让他痛苦他们用恶语贬损对方,高声怒吼、拳脚相加;他们无所顾忌,根本无视对方的痛苦;更有甚者,还会因此感到高兴无数例子表明,遭到暴力行为越多的孩子,就越容易对同伴、对弱者采用暴力行为进行伤害尤其是当别的方法不起作用时,更是会如法炮制五、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非暴力解决学生问题行为,不是为了改变学生来迎合教师的主张相反,非暴力交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师生在互相倾听和诚实表达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我们希望学生的改变不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1.倾听学生内在的心声学生问题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秘密”,他们的内心受到追逐权利和优越感的驱使,终日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目光可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和需要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而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进行。

他们巧妙地掩饰,戴上多变的面具,精心策划着每一件事,通过一些不寻常的行为来展现如果教师没有“真切地关注”,不去“认真倾听”,没能透过表象“体察他的内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有的学生故意在课堂上做“恶作剧”,引发同学们大笑;有的学生言行举止粗暴无礼、脾气暴躁易怒;有的学生故意挑衅父母或老师,拒绝听从他们的劝导;有的学生故意捉弄同学、破坏他人财物;还有的表现出丢三落四、爱哭爱闹、磨磨蹭蹭等但如果此时的我们用心感受,我们可能就会看到“他做恶作剧是想表现得与众不同,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又哭又闹、暴躁发怒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关怀”“他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是因为他希望独立,渴望自己做主”“他拒绝合作,伤害他人,损坏物件,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很受伤,没有人爱他,他在向周围人求助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有限,有时就连他们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楚出现这些问题行为的“目的”非暴力沟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不要武断地指责,要平心静气,与学生保持平等,互相尊重,既向学生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关切地倾听学生,引导他们表达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让爱自然地融入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

2.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孩子所有好的轉变,都在于被尊重、被认可的兴趣得到了展现和发展阿德勒心理学明确提出,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其入口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唯此无他老师要尊重学生,“教育的一方”尊重“被教育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没有顺畅的交流就不能帮助学生化解问题行为尊重学生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做否定,不做强迫,接受并尊重学生“真实的样子”,守护并关心学生的尊严教师不仅要从“尊重”学生做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身体力行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尊重,如何构建以尊重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从而教会学生们“尊重”阿德勒说:“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当然,“尊重”也同样会传染那么,如何“尊重”学生呢?可以从关心学生的兴趣入手,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友善的、信任的、合作的关系当你和他一起携手,走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心去感受,那些原本让我们感觉无聊的游戏也许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喧闹的操场也许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雨中狂奔会令人兴奋不已,夏夜捕蝉也可以让人废寝忘食老师不俯视、不仰视、不否定、不干涉,与他们产生共鸣;关心学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