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对策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Pineseta1,1980;Meieretal,1985)[1]学习倦怠是当代大学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一、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为了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开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11个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再次进行调查研究,让大学生从中选出五个最能影响你学习的五个因素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09份,有效率为90.9%被试的分布情况如下:重点院校166人,占40.6%,一般院校243人,占59.4%男生186人,占45.5%,女生222人,占54.3%,缺失1人,占0.002%一年级100人,占24.4%,二年级85人,占20.8%,三年级173人,占42.3%,四年级51人,占12.5%。
文科生162人,占39.6%,理科生168人,占41.1%,艺术体育生69人,占16.9%专科生144人,占35.2%,本科生264人,占65.4%,缺失1人,占0.002%选择的结果如下:从上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依次为:课程枯燥无味,教法不满意;就业前景不好或就业难;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对专业或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正确二、预防对策1.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1)要调整课程设置孙根年认为现阶段我国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有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课程门数膨胀,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缺乏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并且对代表专业发展方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吸收不够因此,高校应确定课程改革目标、原则、方向,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精炼教学内容,着重技能方法和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据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某些学科厌学往往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密切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不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学习倦怠这是由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不喜欢而产生的厌学,它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培养跨世纪创新性人才,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他们乐学爱学,避免学习倦怠的产生2.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帮助各类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八项措施”当前,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出台扶持措施,确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清障碍同时各高等院校也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力度,讲究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成效,扎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学习目标应适当,符合发展实际,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同时要把学习活动和远大志向及理想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4.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感到兴趣,欣赏到科学的美妙,体验到发现和认识提高带来的快乐,不能从学习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学习目标再远大,也不能使学生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不能使学习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互动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模拟、现场演示、录像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的抽象、复杂变为具体、生动和直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作出抉择时发挥核心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理想所付出的持久努力、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力图实现成就目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及智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判,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及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与各种学习活动密切关联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在学习目标规划设置和实现过程中,个体能动地将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等有机统合,激发自身最大潜能所以在学业境况中,他们有更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焦虑指数低而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对学习缺少信心,缺乏乐趣,往往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身心负担低学业效能感是促成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主观因素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如不加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导致大学生处于严重的困扰之中无心向学,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学校在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有学习倦怠感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所有的学校都要开设针对青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已经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或咨询,从而使他在今后的学习做到乐学好学。
首先是有针对性的对有学习倦怠症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进行心理训练,如:认知训练、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放松训练、归因训练、情绪调节、职业规划以及态度改变训练等其次,进行定期的评估、咨询与干预,将学习倦怠降低到最低层级再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降低学习倦怠水平7.改变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进行正确归因,消除其滋生的主观错误因素华伯尔研究发现:个人内外归因的不同影响倦怠的发生外归因者(即认为影响事情发生的因素是超出自己控制之外的命运、运气和其他人)比内归因者(即认为事情的发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更易产生倦怠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学业成功的真正原因和归因8.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很多研究显示,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延缓倦怠感的产生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对于预防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来自于多方面,有社会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倦怠”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积极配合,这是解决学习倦怠的前提,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巢湖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XWY-200712[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2]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