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临床比较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80KB
约6页
文档ID:303032060
不同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临床比较_第1页
1/6

    不同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临床比较    R47A1672-5085(2011)14-0059-02【Summary】目的通过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2010年3月~2010年5月胸外科疾病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26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标本,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的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按压时间结果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79.2%,血肿发生率8.46%,误穿静脉发生率14.6%;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3.8%,血肿发生率1.53%;误穿静脉发生率1.53%结论从桡动脉采血导致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强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Keys】血气分析股动脉桡动脉血气分析能检测病人有无酸碱失衡、有无电解质紊乱、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它已成为抢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临床监测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动脉穿刺技术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因股动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易于采取,临床中常选其作为采血部位但因股动脉位于腹股沟内,采血时要暴露患者的特殊部位,故临床中一些清醒患者,因害怕暴露隐私不太愿配合护士采血,股动脉与股静脉并行,穿刺时容易误入股静脉抽出静脉血而影响检验结果;而桡动脉位于体表暴露部位;而股动脉采血一般采用7号针头,桡动脉采用5号针头,经过比较认为利用桡动脉采血更为方便可行,并发症更少。

本组以股动脉和桡动脉采取血标本做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0年5月胸外科疾病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260例病人,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58.7岁,男181例,女79例食道疾病患者141例,肺部疾病患者78例,纵膈疾病患者41例随机分两组,桡动脉130例,其中意识清楚者89例;股动脉130例,其中意识清楚者88例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血标本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采血方法1.2.1病人准备病人紧张、烦躁可使误穿静脉的发生率增加,同时也引起PH值和PO2、PCO2的变化,影响血气分析结果故在操作前应向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与取得配合对烦躁的患者应请人协助,并嘱患者在采血前静卧5min[1]1.2.2股动脉采血要求患者平卧,躁动病人应有人协助,术侧大腿外展和旋外位,可以让股动脉和股静脉的位置相对固定,操作者可于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与趾骨结节体表连线位置)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2],以搏动点最明显处为穿刺点据患者胖瘦选择足够长度的针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中指及食指固定穿刺点,右手垂直从中指间进针,注射器乳头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待采集足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针,用橡皮塞隔离空气[3]。

同时以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准确按压穿刺点10~15min,随后观察穿刺点是否肿胀、瘀青桡动脉采血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或平卧,取血的上肢外展放松,以软枕垫高腕部,嘱患者穿刺侧手背屈曲,使肱桡肌与腕屈肌腱绷紧,桡动脉相对固定,易于穿刺,常规消毒皮肤,范围要更广泛穿刺点位于掌横纹上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消毒左手的食指、中指,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侧,相距约1cm固定桡动脉,食、中指应都能摸到桡动脉的搏动,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将注射器以垂直角度进行穿刺,进针幅度均不宜过大,因桡动脉位置较表浅,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当观察有动脉血液在注射器针柄内的乳头处波动时,即可快速拉针栓抽血,待采集足够量的血后快速拔针,同时以左手食指、中指准确按压穿刺点5~10min,随后观察穿刺点是否肿胀、淤青1.2.3评价内容评价采血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按压时间采血成功率指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反应只评价意识清楚的病人疼痛反应采用数字分级法(NRS),NRS评分1-3分为疼痛反应一般,7-10分为疼痛反应强烈1.2.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t检验2结果2.1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表1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误穿静脉率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比较例(%)表2股动脉与桡动脉穿刺病人疼痛反应比较例3讨论3.1从上表可见股动脉和桡动脉采血标本穿刺成功率、误入静脉发生率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桡动脉穿刺致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桡动脉位置表浅故进针角度小、贴近桡骨而易压迫止血,方便观察股动脉与股静脉并行,穿刺时很容易刺入静脉,且容易损伤股神经另外此部位疏松,按压不当易造成组织出血而不易被发现从人性化角度,桡动脉采血时环境不需要特殊遮挡,病人的体位无要求而股动脉穿刺需要遮挡病人,脱去内裤,使大腿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部分病人难为情,不愿配合股动脉穿刺比桡动脉穿刺疼,刘菊香等报道[4],股动脉穿刺强疼痛率可达71.6%,桡动脉穿刺可将强疼痛率降至15.6%3.2从人性化角度来说,桡动脉采血时环境也不需要特殊遮挡,取血标本既可卧位又可坐位,股动脉由于位置较深,对于肥胖患者而言,穿刺针头长度有限,是导致穿刺失败的关键原因加上此部位组织疏松,按压不当易造成组织出血而不易被发现,是导致血肿、皮肤瘀青发生率明显高于桡动脉采血的原因3.3股动脉位置相对较深,管径较粗,血流量大,需要按压较长时间才能止血,如果压迫不当就会引起穿刺部位血肿或皮下淤血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管径细,易于压迫止血,这点对于没有家属陪伴、护士独立值晚夜班的ICU病房极为有利,为治疗争取了时间,并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4经桡动脉采血缩短了采血时间,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桡动脉采血只需要露出前臂,不需要特殊体位,也不需要脱衣裤,极为方便也节约了大量时间。

而股动脉采血需要暴露腹股沟,需要脱裤子,固定体位,整个准备时间长桡动脉较表浅,容易触摸到搏动点,股动脉所处位置相对较深,定位搏动时间相对较难,操作时间相对延长3.5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需要严密观察穿刺点的病人,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无需过多暴露病人,随时可以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抢救效率3.6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5]综上所述,从桡动脉取血气标本,能减少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小、准备和按压时间短,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值得推广Reference[1]吴爱玲.股动脉采血与桡动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比较[J].现代护理,2006,12(5):5.[2]朱志远,韩子玉.局部解剖操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4.[3]王国敏.采取血气分析时防止空气出现的对策[J].家庭护士,2006,4(1B):43.[4]刘菊香,王晓涛.5号皮试针头在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78.[5]黄容,丁丽萍.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634.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