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数量特征时间与依恋风格的影响 贾孟华 杨小洋 王大华Summary:在北京社区方便取样,共招募有效被试599名,平均年龄为67.50±5.1岁,平均婚龄为41.9±6.5年要求被试完成限时5分钟的自传体记忆快速提取访谈和《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从时间分布、情绪效价和依恋风格的影响几个方面考察了老年人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的数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老年人提取的积极婚姻自传体记忆事件的时间分布曲线近似U型,存在新婚效应和近期效应;消极事件的分布则不存在近期效应:(2)被试回忆的总积极事件数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从新婚期到空巢期各婚姻阶段的积极事件数也都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即在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提取中,老年人对积极事件存在偏好;(3)依恋风格不同的个体在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依恋风格为安全型、专注型和冷漠型的个体回忆的积极事件均显著多于消极事件,恐惧型个体则无显著差异Key:自传体记忆,老年人,婚姻,时间分布,情绪效价,依恋风格分类号 B8491问题提出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是人类一种独特的记忆形式,它超越了对所经历过的事件的简单回忆,通过整合对自己、他人及时间的不同视角、观点和评价,构造了一段个人的历史(Rubin,2005;Conway,2005)。
更简洁的说,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指向自我并与个人经历相关的记忆,它受制于个体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影响,人类通过这些目标来实现个人认同和人生价值(Fivush,2011:Pillemer,2001)它不仅包括背景信息(情节记忆)、相关知识(语义记忆),还包括感知觉等方面的信息,是对生活事件的一种“整合”因此,Conwav(2000)称自传体记忆是人类的鲜活记忆、真实记忆有关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Galton(1879)的早餐问卷和线索词方法,前者要求被试回忆当天早餐的情境,后者则是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并要求努力回忆与这个词有关的个人经历美国的两位记忆研究人员Crovitz和Schiffman(1974)根据Galton(1879)的线索词法发展出了一套线索词技术,运用这一技术可得到不同生命阶段自传体记忆的数量分布曲线尽管这种曲线可以在很多情形中观察到,但是当被试自由回忆其生命事件然后给每件事注明日期的情况下最明显(Rubin&Schulkind,1997)如图1是一个理想化的数量曲线,它强调了三个重要部分:(1)婴儿期遗忘现象(childhood amnesia),即在最初的三年里,记忆数量很小;(2)怀旧性上涨(reminiscence bump),即在10岁到30岁之间有一个上升:(3)最后,记忆数量随着回忆时间的临近而上升,这种对近期事件的保留反映了遗忘曲线中记忆的近期效应(re-cency effect)(Conway,2000)。
对于个体的自传体记忆,研究者不只关注人们多大程度上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更关注人们为何记住这些生活事件和这些事件的意义自传体记忆有三个公认的重要功能:指导功能、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Rasmussen&Berntsen,2009)指导功能是自传体记忆的一种工具性的、指导当下及将来行为的功能,它通过自动提取过去伤害性的经历,帮助个体躲避可能面对的相关危险自我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具有促进自我概念发展、促进自我连续性的功能,它通过整合个体各个阶段的人生故事帮助个体实现人格完善、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同一社会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具有促进个体间交流和社会联结的功能由此,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对自我和人际都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表明,成年期回忆的自传体记忆事件中的关系事件,如结婚、离婚和婚姻问题占很大比例(Schroots&Assink,2005)对成人来说,婚姻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自传体记忆的功能特征,对婚姻关系中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自传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反映个体对自我和婚姻关系的认知及信息加工的特点另外,考察婚姻自传体记忆的特点,对提高婚姻质量的实践也会有启发意义然而,婚姻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和数量特点是怎样的,与一般自传体记忆有什么不同?现有研究还缺乏实证的证据。
为探究以上问题,需要在较长的婚龄维度上才能观察到时间分布特点,因此本研究选取老年人为研究被试首先,考察其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的时间分布特点,本研究根据Zilbach(1989)家庭发展任务理论将婚姻生活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起点:新婚夫妇的结合,第二阶段起点:第一个孩子出生,第三阶段起点:孩子开始上学,第四阶段起点:最小孩子完全离家,第五阶段起点:夫妻双方均退休),考察老年人在婚姻的不同时间自传体记忆的特点以往研究表明,不同家庭周期的婚姻质量有变化,分布曲线呈U型,即新婚期婚姻质量较高,孩子出生到孩子离家之前婚姻质量下降,而孩子离开之后的空巢期婚姻质量再度上升(An-derson,Russell,&Schumm,1983;Argyle,1986)其次,考察不同情绪效价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数量特点一般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对积极事件存在偏好如Thompson(1998)发现老年人存在一定的积极效应,对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回忆的更好:Berntsen和Rubin(2002)发现老年人报告的积极事件数量是消极事件数量的两倍以上:龚先曼和王大华(2012)的研究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近期事件的回忆上存在积极效应。
那么,对于婚姻自传体记忆,这一积极偏好是否依然存在?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最后,从依恋风格考察自传体记忆的个体差异自传体记忆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事件发生时的原貌,更多的是个体对事件的主观看法以及这些看法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而依恋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解释(Haggerty,Siefert,&Weinberger,2010),这种影响是通过“内部工作模式”进行的(Crittenden,1990;Main,Kaplan,&Cassidy,1985)Bretherton和MunhoHand(1999)认为依恋关系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模式,它会影响自传体记忆的内容和数量特点对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讲,配偶在其重要支持者中排第一位(张明妍,王大华,MickPower,2011),配偶支持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与配偶的依恋关系对婚姻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可能会更大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数量特点的?本研究也试图对此进行考察 根据以往研究,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根据Conway(2000)的生命全程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可知:家庭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新婚期)正处于“怀旧型上涨”期,第五个阶段(空巢期)则存在近期效应;另外,根据婚姻质量随家庭周期变化的U型曲线。
假设老年人婚姻自传体记忆数量的时间分布存在新婚效应和近期效应,总体分布呈U型2)根据对一般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假设老年人在婚姻自传体记忆的提取任务中也存在积极偏好具体表现为:各个家庭周期的积极事件数都大于消极事件数3)根据不同依恋风格个体认知加工的特点及以往研究,假设不同依恋风格老年人回忆的婚姻自传体记忆数量有差异,即安全型个体会报告更多积极事件,非安全型则报告更多消极事件2方法2.1研究对象以方便取样方式在北京的社区招募被试,共有697名60岁以上、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性316名(45.3%),女性381名(54.7%)19名被试由于未完成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予以剔除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599名精神状态正常画钟测验得分大于等于3且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小于8)的老年人作为最终研究样本被试基本信息见表12.2研究工具2.2.1被试基本信息收集首先考察了一般人口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健康自评及子女个数;其次,根据自传体记忆访谈和编码的需要,考察了被试婚姻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包括结婚、第一个孩子的出生、第一个孩子上初中、最小的孩子上大学(或参加工作)及自己和配偶退休的时间。
2.2.2婚姻自传体记忆测量工具自编《自传体记忆快速提取访谈提纲》及自编《自传体记忆事件列表》访谈目的主要是考察特定时间内(5分钟)老年人能够回忆的自传体记忆总数访谈任务完成后,请被试分别对每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和情绪效价进行报告和评定自编自传体记忆事件汇总表访谈内容的编码工具根据Zilbach(1989)家庭发展任务理论将婚姻的7个阶段按照研究需要合并为5个阶段,记录个体每个阶段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的回忆数量(总计/积极/消极)这5个婚姻阶段分别是:T1,新婚一第一个孩子出生前:T2,第一个孩子出生一第一个孩子小学毕业:T3,第一个孩子上中学一最小的孩子离家;T4,最小的孩子离家一夫妻退休:T5,夫妻双方退休一至今2.2.3《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该问卷由翟晓艳等于2010年编制,共包含18个项目,3个分量表,7点评分,从“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7)”要求被试根据自己与老伴的相处情形进行等级评定通过计算项目的分数和得出分量表的分数,3个分量表分别为:(1)安全:指自信、开放,能自在地与老伴相处,遇到事情能主动向老伴寻求帮助和支持,相信自己值得老伴关心,相信老伴尊重、理解和喜欢自己分数越高。
表示个体对老伴的依恋越安全2)焦虑:不自信,担心老伴嫌弃自己,担心老伴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担心老伴不像自己在乎他/她那样在乎自己分数越高,表示个体越担心老伴不在乎自己3)回避:不喜欢和老伴有亲密的感情联结,喜欢和老伴保持距离分数越高表示个体越回避老伴的亲近通过对问卷进行修正,删除3道因子载荷较低的题目,保留15道题目,安全、焦虑和回避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68和0.87(王岩,王大华,Miller,待发)以599名被试在《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中焦虑、拒绝和安全3个维度的得分为依据,进行K-mean聚类分析,将被试按照依恋风格分为四种类型:(1)安全型: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均较低,而在依恋安全维度上得分较高;(2)专注型:依恋焦虑维度分数较高,依恋回避和依恋安全维度分数较低;(3)冷漠型:依恋回避和依恋安全维度分数较低,依恋焦虑维度分数较低;(4)恐惧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分数均较高,依恋安全维度分数较低四类依恋风格的人数分别为260人(43.4%)、140人(23.4%)、121(20.2%)、78人(13.0%)2.2.4筛查工具(1)《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Scale,GDS;Yesavage&Sheikh,1986)。
该量表考察老年人近一周的心理感受,专用于老年人抑郁状况的筛查共15题采用“是-否”作答本研究采用“抑郁<8”为标准,筛选出非抑郁的老年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6702)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是较为理想的检查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筛查工具(Death,Douglas,&Kenny,1993)它要求病人在白纸上画一个钟表的表盘,把数字标注在正确的位置上,并用表针标出指定时间的位置本研究采用“四分法”计分:(1)画出封闭的圆,1分;(2)将数字安放在正确的位置,1分;(3)将指针安放在正确的位置,1分;(4)时针、分针时间指向正确,1分本研究按照“画钟>=3”的标准筛选出认知基本正常的老年人2.3研究步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加问卷的形式,每次由一名主试协助一位老年人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完成测验被试首先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在主试的协助下完成基本信息问卷:接下来,主试与被试进行一对一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访谈:访谈结束后,被试依次完成GDS、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画钟测验等每位被试平均用时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