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爱情观与自尊基于性别及性别角色双视角 唐斯娜 杨洋[摘 要] 探讨大学生爱情观、自尊水平与性别角色的关系采用爱情观量表(LAS)、自尊量表(SES)及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对83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有关;自尊没有性别差异,但存在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男性化群体的自尊水平最高,女性化群体最低;自尊与浪漫、同伴爱情观有正相关,与占有爱情观负相关;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和自尊上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相较于传统性别视角,性别角色视角下的爱情观与自尊研究能够揭示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Key]爱情观;自尊;性别;性别角色[]B848.3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爱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禁忌的话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开放与进步,爱情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谈论的话题在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爱情不仅受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而且心理学家们也对爱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构建了丰富的理论心理学领域对爱情观的实证研究始于Rubin(1970)对爱情的界定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社会人际态度(love is an attitude),既然社会态度可被测量,爱情观自然也能被测量。
John Lee(1973)搜集整理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归纳总结出爱情包括激情、游戏和友谊三原色,三者两两结合,便有了浪漫(Eros)、游戏(Ludus)、同伴(Storge)、现实(Pragma)、占有(Mania)和奉献(Agape)等六种爱情观类型(love style)[1]Hendrick夫妇(1986)基于爱情六类型理论,通过实证的方式发展出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 LAS),用来测量人们的爱情观念,经数据检验爱情态度确实是稳定的六维度结构,进一步证明爱情观六类型的理论合理性[2]401自Hendrick夫妇的爱情态度量表问世之后,很多学者以它为工具对爱情进行测量其中一部分研究涉及自尊自尊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人的情感、动机、认知活动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很多研究者也发现自尊与爱情观有关,但结论并不一致,如Hendric夫妇最早使用自编的爱情观量表对80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自尊与浪漫爱情观有正相关,而与占有爱情观有负相关[2]400;Mallandain和Davies通过研究发现,自尊与浪漫爱情观有正相关,与占有、同伴、奉献等三种爱情观有负相关;Cho对台湾本地人的爱情观研究表明,自尊高的个体倾向于浪漫和游戏爱情观,而自尊低的个体倾向于占有爱情观。
[4]Hendrick夫妇多次在研究建议中提出,个人特质与爱情观的研究会更有意义李美枝(1983)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对理想异性的期望有明显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男性偏重与其本身的自我成长或事业前途发展有关的工具性特质,对女性则偏重女性化特质或社会情感性特质[5]这样的社会期望,对于不同性别及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在两性交往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值得探讨学者对性别角色特质经历了由单一维度向双维度的转变在性别角色研究采用实证方式以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要么是男性化的,要么是女性化的,二者此消彼长,因此性别角色是单维度概念Bem(1975)发展的测量工具将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看作彼此相对独立、低相关性的特质[6],即一个人可以是男性化的或女性化的,或者既男性化又女性化(即双性化)很多证据表明,双性化个体的行为更具弹性因而具有成功优势,因为他们同时具有两种性别角色特质的优点,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左右逢源,表现出适应的性别角色行为因为测量和计分复杂,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中使用性别角色类型远不如生理性别普遍探讨爱情观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所以本研究使用性别角色与性别两个变量互为比较,来研究它们与爱情观和自尊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在黑龙江省三所高校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问卷现场收回,总计907份,经筛查得到有效问卷835份其中男生336名,女生499名,平均年龄21.20±1.58岁 (二)测量工具 1.爱情观量表:选用Hendrick夫妇于1986年编制的爱情观量表(LAS),由我國台湾张志成(2005)翻译修订的中文版本该量表共42个题项、6个分量表,分别测量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情观,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分量表总分越高,表示被试越趋向于该类型的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介于0.70~0.84[7]2.性别角色量表:选用钱铭怡等人(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hinese Sex Role Inventory, CSRI)该量表由10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词语组成,分为5个分量表,以男女两性和正负性交叉构成4个特质分量表,此外还有一个由中性词组成的干扰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特质词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都在0.86以上,信度较高[8]1023.自尊量表:选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SES)中文版[9],删除较有争议的第8题。
[10]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以上3个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点计分三)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包括2检验、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等三、研究结果 (一)性别与性别角色 采用Spence的中位数分类法进行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11]本研究样本与钱铭怡(2000)样本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在性别差异(2=26.004,P<0.001)男性样本中男性化类型个体最多,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个体最多;反性别角色类型个体在两性中都是最少的与钱铭怡等(2000)的结果比较看,各性别角色类型在男女两性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2男=2.123,P=0.547;2女=0.511,P=0.916)二)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采用多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爱情观而言,性别与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88,P=0.608)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23.83,P<0.001)性别角色的主效应显著(F=3.69,P<0.001)仅在现实爱情观类型中无性别差异,在浪漫和同伴两种爱情观类型中没有性别角色差异(表2)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类型的爱情观做平均数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男生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五种爱情观均高于女生,只有现实爱情观没有性别差异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只有浪漫和同伴爱情观没有差异;男性化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游戏爱情观;女性化个体表现出更多现实和占有的爱情观;双性化个体更倾向现实、占有和奉献的爱情观 (三)性别、性别角色与自尊的关系 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0.16,P=0.689),即性别对自尊无显著影响;性别角色的主效应显著(F=18.19,P<0.001),即性别角色类型对自尊有显著影响;性别与性别角色在自尊中没有交互作用(F=0.35, P=0.787)进一步分析性别角色与自尊的关系,发现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自尊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男性化、未分化、双性化和女性化个体(图1)事后检验表明,男性被试中,男性化个体的自尊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个体之间的自尊无显著差异女性被试中,除双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的自尊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自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男性化个体的自尊仍显著高于其他个体(见表4)四)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自尊与爱情观的关系 从性别和性别角色两个角度,探讨自尊与6种爱情观类型的相关。
为了真实反映自尊与各爱情观之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计算,结果见表5 1.样本总体的自尊与爱情观是否控制性别与性别角色两个变量,样本总体的自尊与爱情观的关系显著性没有变化样本总体的自尊与浪漫、同伴两种爱情观有显著正相关,与占有爱情观有显著负相关2.男性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简单相关显示,男性样本的自尊与浪漫和奉献爱情观皆有显著正相关控制性别角色变量,相关关系依然显著在控制其他5种爱情观后,男性样本的自尊与6种爱情观的关系便均无统计学意义3.女性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女性样本的自尊与浪漫和同伴两种爱情观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占有爱情观有显著的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样本的自尊与游戏爱情观的简单相关为微弱的正相关,而依次控制性别角色和其他爱情观后,这种微弱的正相关变为了微弱的负相关4.男性化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男性化样本的自尊与占有爱情观有显著的负相关,和奉献爱情观有显著的正相关简单相关和一级偏相关(控制性别变量)显示,男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浪漫和同伴两种爱情观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占有爱情观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控制其他爱情观后的偏相关结果有所不同,男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浪漫和同伴两种爱情观的正相关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占有爱情观的负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
5.女性化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女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游戏爱情观有显著的负相关简单相关和一级偏相关(控制性别变量)显示,女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浪漫爱情观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奉献爱情观有微弱的正相关;但控制其他爱情观后的偏相关结果有所不同,女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浪漫爱情观的正相关失去统计学意义,与奉献爱情观的关系变成负相关6.双性化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双性化样本的自尊与浪漫、同伴和现实三种爱情观正相关,与游戏、占有和奉献三种爱情观呈负相关;但只有与占有爱情观的相关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 7.未分化样本的自尊与爱情观未分化樣本的自尊与6种爱情观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简单相关显示,未分化样本的自尊与现实爱情观正相关、与奉献爱情观负相关,控制其他5种爱情观后,与现实爱情观的正相关变为正相关,控制性别变量后,与奉献爱情观的负相关变为正相关四、讨论与分析 (一)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 钱铭怡等人(2000)在编制量表后对380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进行了报告,总体上和女性群体的性别角色各类型分布没有差异,但男性样本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呈现出双性化类型优势[8]101;杨玲等人(2005)在研究中使用同样的量表,得到相同的结果。
[12]在本研究的全体被试中,各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同样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群体中占优势的并非双性化类型,而是男性化类型,其次是未分化类型,这一点与前人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地域不同及抽样差异造成的,需要更多样本检验就本研究样本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而言,男女两性中都是同性别角色类型占优势,男性中的女性化个体最少,女性中的双性化个体较多男女两性在成长过程中都内化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同性别角色期望,而当今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正逐渐改变在我国内地,比起女性男性化者,男性女性化者的社会污名化现象更严重,如“娘娘腔”“娘炮”等消极评价;而女性男性化者或双性化女性反而被冠以“女强人”“女汉子”等称谓,颇具积极意味两性跨性别角色者的不同待遇及影响是十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二)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本研究样本的爱情观在性别和性别角色两个变量上都存在差异从性别角度看,两性的爱情观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董福强(2004)研究发现,男生更倾向于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爱情观,女生倾向于现实爱情观[13];但吴昭仪(2005)发现,男大学生在浪漫、奉献和游戏爱情观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在同伴和现实爱情观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占有爱情观则没有性别差异。
[14]有研究则发现,男生的六种爱情观均高于女生[15]102本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只有现实爱情观没有差异,其他五种爱情观都是男生表现更为强烈,这与董福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