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特点及与情绪调节方式关系的研究 朱胜强 王志中 杨婷 常碧如【Summary】目的 了解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特点,研究学业倦怠与情绪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1)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业倦怠总分上的得分分别是20.49±5.350,16.62±3.868,15.97±3.438,55.95±10.915;(2)大学生在情绪低落(t=4.812,p0.05);(3)大学生学业倦怠和负性情绪增强调节(r=0.330,p0.05)结论 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学业倦怠和情绪调节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Key】学业倦怠 情緒调节 大学生G64 A 2095-3089(2017)17-0014-02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学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课业压力,学业倦怠也成为大学生学业上的主要障碍[1]学业倦怠指的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而产生的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摸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已有研究表明,学业倦怠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对情绪、情绪相关的行为、情绪诱发情境进行的监控、评估、修正等调整过程,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有意图、有计划的努力和做法,主要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和行为水平的有意图的努力[3]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为了使个体能对变化的社会情境作出迅速有效的适应性反应,实现个体目标,并有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重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综合以上,情绪调节方式和学业倦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我们有必要探讨学业倦怠和情绪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的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92人,女生208人城镇学生95人,农村学生205人1.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心理学研究生担任研究员,现场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问卷、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1.2.1一般人口学问卷该问卷包括人口学信息有性别,生源地等信息1.2.2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由连蓉等编制(2001),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因子,一共二十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被试得分越高,表明他的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4]1.2.3情绪调节方式问卷该问卷由黄敏儿、郭德俊编制(1999)共有二十四个项目,将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正性情绪包括快乐和兴趣,负性情绪包括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各个项目采取四级评分[5]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e 3.1软件输入资料,使用Spss 20.0处理数据和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2.结果与分析2.1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一般情况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得分分别是20.49±5.350,16.62±3.868,15.97±3.438,55.95±10.915,详见表12.2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人口学特点大学生在情绪低落(t=4.812,p<0.001),行为不当(t=4.037,p<0.001),学业倦怠(t=4.164,p<0.001)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2.3 大学生学业倦怠与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大学生学业倦怠和负性情绪增强调节(r=0.330,p<0.01),负性情绪原因调节(r=0.156,p<0.01),负性情绪反应调节(r=0.223,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他相关不显著(p>0.05),详见表3。
3.讨论本研究中学业倦怠总分为55.95±10.915,接近于郭秀琴(其得分为57.74±10.654)等人的研究结果,这一结果均高于平均数,表明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在情绪低落(t=4.812,p<0.001),行为不当(t=4.037,p<0.001),学业倦怠(t=4.164,p<0.001)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均高于女生,这与连榕[4]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由于进入大学后,相比于女生男生对未来期望较大,由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其成就感较低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郭秀琴等人的研究一致,与付立菲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倦怠要高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这可能是由于取样偏差引起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业倦怠和负性情绪增强调节(r=0.330,p<0.01),负性情绪原因调节(r=0.156,p<0.01),负性情绪反应调节(r=0.223,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学业倦怠水平越高的学生越容易采用负性的情绪调节方式周喜华对83名高校留级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业倦怠程度高的学生多采用自责,逃避等负性的应对方式,由此可见学业倦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Reference:[1]徐欣颖.大学生学业倦怠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79-82.[2]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心理健康杂志,2007,(8): 730-732[3]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60-61[4]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 心理科学,2006,(01):47-51.[5]黄敏儿.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7(2):17-2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