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锡林郭勒盟牧区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现状调查(1)

l****l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0KB
约11页
文档ID:302981365
2022年锡林郭勒盟牧区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现状调查(1)_第1页
1/11

锡林郭勒盟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一、 人口现状〔一〕、人口资源现状1949年锡盟人口为20.5249万,1970年增加到59.1448万,年均增加1.83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8.96%,是解放后增长率最高的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外地人口迁入锡盟和随着医疗卫生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1979年锡盟总人口为75.5499万,1990年增加到88.9093万,2000年增加到99.34万,2022年增加到100.6万〔见图3-1〕图3-1 锡盟主要年份人口增长情况资料来源:?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统计年鉴?1947年锡盟城镇人口为1.7226万,牧区人口为6.8413万,分别占总人口的9.14%和36.3%1949—1959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7.5846万,牧区增加了2.0438万,增长速度分别为17.55%和4.35%;1959—1969年城镇人口增加2.3714万,增长速度为22.61%,牧区人口增加9.6882万,增长速度为6.13%;1969—1979年城镇人口增加6.5309万,增长速度为4.49%,牧区人口增加5.6004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3%;1979—1990年城镇人口增加10.3351万,年均增加了0.9396万,牧区增加了0.2614万,年均增加238人;1991—2000年牧区人口已经增加到19万,2022年牧区人口已经到达19.38万人1 此段数据来源于?锡林郭勒志?和?内蒙古统计年鉴?。

建国初期锡盟人口的过快增长为以后的人口增长打下了客观根底1947—2000年牧区人口增加较快,2000—2022年五年间增加了0.38万人,增长速度放慢,这与牧区人口的控制和转移有着直接关系〔二〕、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本课题所研究的劳动力转移着重于地区之间的转移锡盟劳动力转移主要包括了农牧区劳动力的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据调查本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劳动力转移的人数逐年增加〔区域间的正流向与反流向较为频繁〕1999年全盟迁出人口为16981人〔包括劳动力和其他人员,不包括盟内转移劳动力〕,到2022年时迁出人口增加到32488人1 ?锡林郭勒盟统计年鉴?2022年,锡林郭勒盟统计局编除此之外盟内转移的劳动力数量更多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增加和流动频繁主是①近几年国家、自治区、盟市经济开展迅速,区域间的开展不平衡导致;②区内交通兴旺,出行便利;③信息兴旺、与外界的联系增加,对转移目的地的了解增多,未知风险下降;④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幅度降低了转移劳动力的风险〔如耕地和草场的保存等〕,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⑤城镇的开展中产生的低级劳动力市场〔薪水低、不稳定的工作条件和缺乏升迁时机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岗位增加,需要大量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填补。

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数量逐年增多2、从劳动力转移距离来看,短长距离并存锡盟劳动力转移的距离来看,农牧业人口根本都在短距离转移主要是离农牧区近的旗所在地和附近的小城镇,或者锡盟周围的其他旗县的城镇工作这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低、无技术特长,所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其这些人的转移距离较近、转移本钱较低、转移风险系数不高、流动较频繁据锡盟的调查转移的劳动力中有70%以上的属于短距离转移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人群中有60%的人为妇女,这也符合埃弗雷特·李的“在短距离迁移者之中妇女占优势〞的迁移规律远距离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以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青人为主他们主要在呼和浩特、北京、赤峰或国外等地学习或打工如锡盟镶黄旗的许多年青人去日本打工或学习,这些人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回国后也能在大城市落脚生活还有一局部人去蒙古国打工,这些人也同样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讲远距离转移出去的人自身能力强、自信心较强、适应各种环境,转移出去的3、从转移的动机来看,经济利益而转移和保护生态转移等多种转移并存劳动力转移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利益而转移近几年我国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人口剧增,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城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牧民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他们尽量去城镇打工调查中发现有70%以上的人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进城镇的这些为提高收入而转移人的是自愿的、通过同乡、报道得知对流向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做过初步判断有一定的承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根本自负本钱的转移一般这种转移成功率较高,对政府的负担较轻锡盟的劳动力转移中还有两种转移目的的转移,一是为子女的上学而转移、另一个是“围封转移前一个因苏木中小学集中到旗所在地后,父母的一人或家里老来城镇培读方式的转移这种转移是临时的,被迫的转移,对于转移者来讲自身负担的本钱高,无保障锡盟的各旗县中这类转移占一定比例后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顺应国家政策而转移这种转移有一定的被迫性,转移者对于流入地点没有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和家庭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对未来的信心缺乏;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而且这些投入要长期的这种转移对国家的转移本钱高,效果不明显,带来的附带问题最多对于转移者来讲也是惰性的转移形式总的来说以上两种目的的转移是一种被迫性转移,转移本钱高,转移效果差4、劳动力转移中的反流向严重近几年为了满足劳动力的转移需求,对于愿意转移的劳动力进行了培训,并有组织的介绍就业岗位。

这种多种鼓励政策下劳动力转移明显增多的同时劳动力的反流向也增加据东乌旗和西乌旗的调查,东乌旗剩余劳动力有1435人,有培训就业意向的有1285人,2022年从待转移劳动力中通过培训转移出520人,但是反流人数为141人,占转移人口的27.1%;西乌旗2003——2022年初为止,在本地煤矿安置了490名工人,在集宁、呼市等地区为牧民争取到了3994个就业岗位,其中建筑业517个、采矿业730个、餐饮业270个、保安236个,呼市新城宾馆、电器厂等地有76个岗位,其他岗位2165个虽然在劳动力转移中培训、争取岗位、成功就业等大量的工作,但是就业后由于种种原因,辞去了工作,选择了反流据不完整统计反流率到达70%以上从人口迁移理论来分析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反流向比例较高是很正常的现象原因是经济开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社会自然环境等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反流的现象反复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5、农牧区劳动力出现阶梯性转移规律全盟农牧区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牧区尤其是牧区出现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向本地区转移劳动力,既吸引周围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的阶梯性转移据2022年的调查,来东乌旗务工暂住人口有8247人,其中区外的有1091人、区内的有7156人,这些人在苏木从事建筑、务农、经商、效劳、务牧等各种行业。

劳动力的阶梯性转移方式对于牧区经济结构开展滞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6、劳动力转移中年青人〔有文化〕的比率较高劳动力转移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转移的比率也在提高通过调查,转移出去的人中有37.06%的人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44.44%的人有初中文化程度,18.51%的人有初中以下文化 根据调查资料计算远远高于旗县平均文化程度〔高中以上9.89%和初中以下90.10%〕 根据2000年锡盟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虽然转移出去的劳动文化素质较高,但与流入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来比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转移出去的人中只有少局部人能够在流入地区的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绝大局部人只能在流入地区的低级劳动力市就业2022年在呼市对70名蒙古族青年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有89.6%的人从事的行业是饭店效劳员、理发师、保姆、环卫工、保安、装卸工、导购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网管员、厨师、教师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而这些人也根本都是通过上学的途径转移到城镇的这说明真正从农牧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根本流入较低级的劳动力市场二、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锡盟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转移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和政策限制等,但同时还有本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殊之处,这是因为锡盟农牧区劳动力在文化心理、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具有其民族性和社会性。

1.公文翻译不到位,牧民不了解转移就业优惠政策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有49个民族〕团结共处的地区,尤其是锡盟是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涉及到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事宜的公文除汉文外,应同时颁发相同内容的蒙文文件,以保证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能够看懂和了解政府的政策、法规等然而到2022年5月为止,关于牧民工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等文件或宣传资料没有一文被翻译成蒙文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由于牧民看不懂汉文文稿,就很少能够了解到相关的优惠政策内容,客观上遏制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2.文化心理存在差异,牧民转移动力不强调查中发现,很多勤劳的牧区劳动力都不愿意到城镇找工作,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劳动,而是因为他们害怕不快乐他们认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着马、唱着歌,无忧无虑地生活,总比到喧闹的、污染的、精神压力大的城镇生活幸福,即使收入较低、吃喝不比城里人好,但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却感觉到无比快乐在这种文化心理的趋使下,局部剩余劳动力不愿意离开草原、不愿意转移就业从更深的层次来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只是一种区域、空间上的转移,文化属性并未改变,牧区剩余劳动力那么不同,他们转移到城镇成功就业、生活,从根本上讲,是从牧业文化转移到商业文化,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前牧民生活在草原上,本性是耿直、诚信和豪爽,而在迈进了城镇生活之后,就要接受圆滑,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痛苦的过程3.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农牧民工就业更困难锡盟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有许多由于不懂汉语,看不懂和听不懂相关政策文件,甚至无法与他人沟通,致使社交范围狭窄、信息量变少,无法体现人生价值,从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心理压力加大再加上生活习惯的反差,致使劳动力无法顺利工作在调查中发现西苏旗不少牧民子女走出去后,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障碍不久又返回在呼市调查的年青人中,由于语言不通而难找工作的占到25%4.行业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稳定性差,技术难以提高从转移出劳动力从事的行业种类来看,主要以效劳业中的体力劳动为主,如饭店效劳员、保安、环卫工人等这些工作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根本上都能从事这些人与工厂里的工人不同,工厂里的工人从事的是技术性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学到技艺,从不熟练到熟练,工资也是逐步上升从工厂角度来讲,不愿意辞退熟练工,从工人角度来讲,即使是被辞退也容易找到工作但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的人那么不同,由于他们在技术上无法提高自己,导致在行业间的流动性比拟大,不仅工资水平低,就业也不稳定。

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和岗位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这些无任何特长者便很快便会失业,即使不失业,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也永远摆脱不了低层次就业的命运这样牧民工在城镇中定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向城镇转移只能是临时增收的一种手段,无法实现彻底转移5.不适应工业生产的严格管理这一点是由牧民和农民所从事劳动的强度决定的一般来讲,农业劳动的强度远大于牧业的劳动强度,所以农民进城后对工业的生产环境更容易适应,牧民那么不同,由于他们原先所从事的工作强度较低,所以进城后一时无法适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适应工业生产的严格管理如西苏旗工业园区有大量的外来工在此就业,经过各级领导的沟通、协调和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业主也并非有意排斥本地牧民,但该旗牧民在此就业者仍然不多,即使进厂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又擅自离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