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l****l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5页
文档ID:302922614
2022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_第1页
1/5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暑假社会调研报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调查目标: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开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通过调查可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和现状,从而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开展的时机调查时间 :2022.06—2022.08调查对象:此次调查选取了对我国银行业有深入研究的大学教授和银行工作的人员 调查方式 :访谈法正文: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如下﹙一﹚不良资产的数量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2022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6.2%,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开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具体情况详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较之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2022年年底后三类贷款仍占全部贷款的6.72%,而且2022年前三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均出现反弹态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表一: 单元:亿元 % 202220222022余额比例余额比例余额比例不良13133.68.6112549.27.0912684.26.2次级3336.42.192674.61.512183.31.1可疑4990.43.275189.32.934623.82.2损失4806.84.154685.32.655877.12.9〔二〕不良资产的分布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兴旺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兴旺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数据统计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兴旺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兴旺省份其不良贷款率超过15%。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输、住房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 从调查中发现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开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那么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缺乏、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二〕国家政策1.体制原因上世纪 8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加速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步伐,政府实施的“拨改贷〞将企业资金配置方式由财政供应制改变为银行供应制银行资金被用于财政性的用途,借贷资金运动不能遵循借贷资金的运作规律及特征,具有无偿性和运动的单向性,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

2.政府干预在经济转轨时期,方案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那么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方案,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当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开展〔三〕企业原因1.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局部授信业务都形成于方案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方案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模式,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转向市场经济后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竞争剧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 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效益持续大幅下滑另外,因企业自有资金缺乏,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本钱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 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2.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对?会计法?、?公司法?中财务会计的规定视而不见,滥设账户,缺乏完善的账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账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账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无法实现,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呆帐、坏帐。

﹙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1.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鼓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对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管理上,违规经营普遍一是局部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权限,做出超过本分的事情,给银行带来了危害,二是一些基层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和收息指标等要求,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甚至人为地调整数据,从而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三是业务人员存贷款数目的压力很大,导致他们为到达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而不管其质量如何,使有问题贷款无法及时得到反映和揭露,为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2.资产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长期以来,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缺乏可行性研究,成为不良资产滋生的温床一是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通常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区域性眼光分析多,站在全局性角度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造成相当多的贷款项目未竣工便成为风险性呆账贷款,无法确保借款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低,多数人员不具备成熟的现代管理能力和水平,对贷款项目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使贷款决策发生失误,影响银行经营效果,给贷款带来风险。

五)金融监管乏力1.监管目标错位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性监管,无视风险性监管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差,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开展,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而风险性监管在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理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2.监管重心不明确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往往忙于外部监管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和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对其行使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结论与建议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对我国带来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这三个方面的危害可以说是解决此个问题以刻不容缓,通过调查和对成因的分析提出来以下几点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