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302888491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1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618-907)第一节 唐朝概况一、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一、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王朝建立者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死后封在“唐国公”。父李昺袭唐国公,北周时任柱国大将军。李渊袭唐国公,隋代周后,独孤皇后为其姨母,炀帝之时,官至太原留守。后趁农民起义之际,起兵反隋,618年,废傀儡皇帝杨侑,称帝建国,建元武德,都长安。经略北南,统一全国经略北南,统一全国西北、东北西北、东北武德元年,灭金城(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gao);武德二年,灭武威(甘肃武威)的李轨,武德三年,灭马邑(山西朔州)的刘武周。解除了西北、东北对关中的威胁

2、;洛阳、河北洛阳、河北武德四年,迫使洛阳的王世充投降。武德四年至六年,镇压河北的刘黑闼起义军。江南江南武德四年,迫使江陵的萧铣投降;武德五年,消灭江西的林士弘。贞观二年,唐太宗寂灭了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二、唐太宗与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元年。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用人不拘地域、出身门第、民族背景、原属敌我皆用之。决策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民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武周政治三、武周政治 李治 李显 李旦 武则天(高宗)(中宗)(睿

3、宗)(一)政治纷争(一)政治纷争武则天借助庶族地主的势力压制士族地主。巩固武周政权。贬杀反对他的士族官僚,如储遂良、长孙无忌等。平定琅琊王李冲和越王李贞的两次反武则天起兵。重用酷吏打击政敌和李唐宗室贵戚。(二)武则天的作为1、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将庶族列入士族,将武氏定位第一等,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2、推行均田制,将农业政绩好坏作为官员升降标准。3、发展科举制,广泛罗致人才。4、创立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吏百姓自荐。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发动政变,复位。武周代李唐掌权原因掌权原因北朝遗风:女性活跃于政治舞台。家族背景: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佛教影响,个人性格能力,统治手段丰富评价武氏本

4、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四、唐玄宗与开元之治四、唐玄宗与开元之治景云元年(710)睿宗复位。李隆基为太子。712年,李隆基杀太平公主,睿宗将皇位传给李隆基,改元开元。开元之治开元之

5、治(一)裁汰冗官,整顿吏治。(二)抑制食封贵族。(三)压制佛教势力(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六)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五、安史之乱五、安史之乱开元之治表面上是盛世,实际上潜在着诸多社会矛盾。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之中,怠于朝政。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导致政治一片昏暗。天宝十四年(755),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加开了地方割据势力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在经历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于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拥三镇兵15万在范阳起兵反叛。首先席卷河北地区,此后直至东都洛阳,十二月,洛阳沦陷。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

6、大燕皇帝。唐将李光弼、郭子仪率军在河北打破史思明部,扭转了局势。但唐朝昏庸腐败断送了这一有利局面,六月,叛军攻陷潼关。戍守潼关的哥舒翰不敌叛军,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哗变,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玄宗后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李辅国的拥戴下等级,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当时长安仍在叛军手中。因安史集团内部分裂,互相残杀,唐朝统治者调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十多万军队,由郭子仪统帅,收复长安。结局与影响结局与影响宝应元年(762),李辅国杀死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代宗即位,调集各路兵马,先后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史朝义逃回河北,河北叛将纷纷向唐朝投降,史朝义被唐军逼迫自杀

7、,安史之乱结束。影响: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统一的局面,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政治一、中枢机构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下设台院、殿院、察院。洛阳御史台称为东都留台。执行机构起草诏令审议诏令皇帝画敕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枢机构的演变1、学士机构的发展、学士机构的发展唐初设学士机构参与谋议、顾问,学士地位不高,部分学士起草诏令;武则天时期,由“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与百司表奏,以分宰相权利。中宗时,学士独当诏书之任,权力超过外朝宰相。玄宗时,成立翰林学士院,

8、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以分中书省之权。总之,此时的学士机构尚不完善。永贞元年(805),唐宪宗强化和改革翰林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称“院长”“翰长”为翰林院首脑;负责皇上注意的大诰令、大废置和密谋策划。实际上为法定的“内相”。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各置六员。翰林学士为“内制”,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中书舍人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只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2 2 2 2、枢密使参知机构的发展、枢密使参知机构的发展、枢密使参知机构的发展、枢密使参知机构的发展宦官地位的提高:唐初宦官地位低,不得过问军政大事;开元天宝年间,宦官集团壮大,宦官干

9、政现象出现。唐宪宗时期,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设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下设枢密院史。枢密使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枢密使认为诏敕不当者,可写意见贴于诏书之后,称之为“贴黄”,进而干政。枢密院成为内廷的决策机构,枢密使为“内相”。二枢密使与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中尉掌君与枢密掌政为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保证。宦官掌握禁军军权后,权势日益膨胀,甚至皇帝的废立也操纵在他们手中。因此皇帝和朝臣常常爆发反宦官斗争。南衙北司之争1、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元年,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进行改革。王叔文取消了宦

10、官用以掠夺百姓财务的“宫市”,罢去五坊小使,禁止地方节度使向皇帝进奉,停征两税法之外的杂税。抑制藩镇割据,铲除宦官专权,试图接掌宦官手中的军权。最终未能成功。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韦皋等节度使内外呼应,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二王被贬赐死,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最终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2 2、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斗争、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斗争文宗即位后,重用反对宦官的李训和郑注。(1 1)贬逐牛李两党)贬逐牛李两党)贬逐牛李两党)贬逐牛李两党李训郑注首先向牛李两党开刀,利用其矛盾,贬逐李党首领李德裕和牛党首领李宗闵及其党羽。(2 2)压制宦官权势)压制宦官权势)压

11、制宦官权势)压制宦官权势太和九年,利用宦官内部矛盾,将反对王守澄的三个权阉驱逐处死,并用明升暗降之法将王守澄架空,将其处死。有力的压制了宦官。李训、舒元舆做了宰相,郑注做了凤翔节度使。(3 3)甘露之变)甘露之变李训等人为铲除宦官所做的一次冒险行为。太和九年年底,文宗等紫宸殿朝见百官时,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文宗便令宰相和官员前去查看,李训回来后说不太像甘露,于是领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去看。李训早已在左仗院埋下府兵,等待全歼宦官。仇士良看出破绽,劫持文宗回宫,并派禁军大肆屠杀。李训等人皆遭斩杀,郑注也在凤翔被监军杀害。同时被宦官滥杀者不计其数。史称“甘露之变

12、。”朋党之争唐廷官僚按出身分为两类:1、门荫出身:即没落的门阀士族 氏族志氏族志的修订的修订唐初的士族地主分为四个地域集团:山东士族山东士族:尚婚娅,崔、卢、李、郑;关中士族关中士族:尚冠冕,关陇士族,靠武功起价,李唐皇室。江左士族:尚人物,和代北士族(尚贵戚)已经完全没落。因关陇士族的传统和影响力不及山东士族,故唐太宗难以容忍。为抬高皇权,令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与魏晋谱籍作为选官依据的作用不同,修订氏族志主要为打击山东士族,对新兴的庶族有力,以加强皇权。 2、科举进士及第者、科举进士及第者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由秀才、明经

13、、进士、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考试内容:明经:帖经帖经、经义和时务策;进士:帖经、诗赋诗赋和时务策;进士较难,但易飞黄腾达,故称之为:士林华选。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礼部侍郎。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武周时创立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牛李党争进士出身主要为庶族。同榜登第的进士称同年,进士称考官为座主,考官称被他录取的进士为门生,在官场中互相援引,拉帮结派。士族地主以阀阅自矜,虽然地位下降,但仇视进士及第者。故两种官僚明争暗斗。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牛李党争”。牛

14、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多为进士及第者;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多以门荫入仕。序幕:元和三年策试案。高潮:文宗朝。牛党党争排斥李党,李党党争排挤牛党。两党相互攻讦;武宗时,李德裕为宰相,尽逐牛党。宣宗时,牛党白敏中为宰相,完全清楚了李党势力。大中二年(848)李德裕病死贬所,牛李党争结束。两党的争执第一,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主张重视经术,实际为重视门第;牛党维护科举取士。第二,对待藩镇的态度:李党主张摧抑藩镇;牛党主张姑息妥协。牛李党争是历史上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没落的士族地主与掌权的部分庶族地主都是辅修实力,代表的是牛党和李党的势力,其斗争没有积极意义,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和黑

15、暗。地方行政地方行政州县制州县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道道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10道,玄宗时划分为15道。道是监察机构,派巡察使按察使对地方官吏监督检查。县以下设乡、里里为基层政权单位,设里正一人,对人民实行统治。第三节第三节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一)百姓授田:18-20岁的中男和21-59岁丁男,每人授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为永业田,传给子孙。60岁以上的老男、笃疾者、废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授口分田30亩。官户授口分田40亩,和尚授田30亩,女冠、尼姑授田20亩;工商业者永业田10亩,口分田4

16、0亩。(二)贵族官僚授田:封爵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永业田自100顷递减至5顷。一至九品的职事官以及五品以上的散官,授永业田自60顷递减至2顷。勋官自上柱国道云骑尉、武骑尉授永业田自30顷递减至60亩。职事官授职分田,租佃收入作为官员俸禄的补充,各级官府有公廨田,租佃收租以充官府的办公费用。(三)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合法迁移和家贫无力丧葬者,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的,并准许出卖口分田。买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受的法定数额。唐代均田制的特点唐代均田制的特点一、取消了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反映妇女地位的下降和门阀士族的衰落;二、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反映了他们身份地位的上升,以及寺观经济的发展。三、贵族官僚授田额数很高,规定更加完备,反映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四、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买卖。给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实施情况实施情况实际上农民授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唐代均田制同前代一样,并不触动地主官僚私有土地,仅将国家占有无主荒地用于授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