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_唐纪五十六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整理版)唐纪五十六,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篇一:古代帝王的称号的演化古代帝王的称号的演化我们称呼夏朝的君主时,一般采纳的是朝代名+君主名比方夏启、夏桀等也有采纳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或者采纳帝+君主名这种方式,例如帝启、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时期,君主的名号喜爱用帝+帝号来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比方大家熟悉的商纣王,就叫做帝辛,事实上纣王是姓子名受纣是周朝追谥的谥号周朝开场采取谥号,天子和诸侯死后,由后任君主和大臣依照其生平事迹拟定一个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鲁庄公等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下议上,以臣议君,因此禁止采纳谥号,自称始皇帝,后者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汉朝建立后,恢复了谥号的做法汉武帝的谥号确实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但是在汉朝的时候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有突出奉献者才会有庙号,因此这时一般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汉昭帝不断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
因此,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汉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的谥号获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非常不方便,加上,自唐朝开场,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此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拟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唐朝皇帝的谥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高宗:____大圣大弘孝皇帝武后:那么天顺圣皇后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此又叫做唐明皇)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德宗:神武孝文皇帝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18字)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后唐明宗追谥)可见,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非常长,唐宣宗的谥号更是长达18个字宋朝皇帝的谥号更是普遍达16个字之多宋朝皇帝的谥号太祖:启运立极威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高宗:授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元朝皇帝的谥号尽管也较长,但是比唐宋皇帝相比那么短了许多。
比方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自汉武帝创立年号以来,历朝历代皇帝都有年号,新皇即位都必需要改年号,即改元到了明朝,延至清朝,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可用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来指称该皇帝比方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明朝皇帝的谥号又连续了宋朝之风,普遍17个字明朝皇帝的庙号谥号:洪武帝: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1字)建文帝:恭闵惠皇帝永乐帝:成祖启天弘道高超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洪熙帝: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宣德帝: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正统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景泰帝:恭仁康定景皇帝(无庙号)天顺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英宗复位改元)成化帝: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弘治帝: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正德帝: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嘉靖帝: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隆庆帝: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万历帝: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天启帝: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崇祯帝:庄烈愍皇帝与前代相比,清朝的谥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诸帝庙号谥号:太祖: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25字太宗: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年号为天命、崇德)顺治: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康熙: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雍正: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嘉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节俭端敏英哲睿皇帝道光: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咸丰: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同治: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光绪: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____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宣统:无谥(全文完)以上为原文,有几处需要说明:1.明朝崇祯帝的谥号咨询题是如此的:南明的弘光年间给他定了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到了清朝官方那儿,被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2.宣统目前正规的说法事实上并非没有谥号,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他本来没有庙号和谥号,由于帝制取消了,继承它的中华____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给他上庙号和谥号。
但溥仪毕竟是末代皇帝,货真价实地做过三年的大清皇帝,因此爱新觉罗家族在____的后人,1967给溥仪上了庙号和谥号,庙号曰:宪宗,谥号曰: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按谥法,行善 可记曰宪 ,在约纯思曰宪 ,圣能法天曰宪, 圣善周达曰宪 ,创制垂法曰宪,刑政 四方曰宪 ,文武可法曰宪 ,聪明法天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 ,懿行可纪曰宪,仪范 永昭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博闻多能曰宪 ,赏善罚恶曰宪,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显然 ,明显把溥仪美化了而在____的爱新觉罗家族后人在20____年的时候,也给末帝溥仪 上了庙号和谥号,从而给中国悠久的帝王史划上完美的句号他们上的庙号是:恭宗 ,谥号:愍皇帝按谥法,知过能改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使民折伤 曰愍 ,在国连忧曰愍, 佐国逢难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从谥法解释来看,这个庙号和谥号依然比拟客观地反映了溥仪的一生谥法”是过去用来给谥号的一个评定标准能够搜一下百度百科词条皇帝的谥号大多死后是由礼官议定的。
而庙号本来也应该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给的,在隋往常,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由于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篇二:唐宋皇帝列表唐朝皇帝列表唐朝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武德 618年~626年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贞观 627年~649年高宗 ____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永徽 650年~655年显庆 656年~661年龙朔 661年~663年麟德 664年~665年乾封 666年~668年总章 668年~670年咸亨 670年~674年上元 674年~676年仪凤 676年~679年调露 679年~680年永隆 680年~681年开耀 681年~682年永淳 682年~683年弘道 683年中宗(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以及705年~710年)嗣圣 684年睿宗(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以及710年~712年)文明 684年武周(690年~705年)那么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武那么天 684年~705年光宅 684年垂拱 685年~688年永昌 689年载初 690年中宗(重新即位)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705年~710年神龙 705年~707年景龙 707年~710年睿宗(重新即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710年~712年景云 710年~711年太极 712年延和 712年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先天 712年~713年开元 713年~741年天宝 742年~756年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至德 756年~758年乾元 758年~760年上元 760年~761年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宝应 762年~763年广德 763年~764年永泰 765年~766年大历 766年~779年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建中 780年~783年兴元 784年贞元 785年~805年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永贞 805年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元和 806年~820年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长庆 821年~824年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宝历 824年~826年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宝历 826年大和 827年~835年开成 836年~840年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会昌 841年~846年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大中 859年咸通 860年~873年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咸通 873年~874年乾符 874年~879年广明 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光启 885年~888年文德 888年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龙纪 889年大顺 890年~891年景福 892年~893年乾宁 894年~898年光化 898年~901年天复 901年~904年天佑 904年昭宣 光烈孝皇帝 李祝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武那么天自立了周这个国号北宋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