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有趣的记忆方法高中地理知识有趣的记忆方法高中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1、“发现”记忆法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2、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其口诀(看中国政区图 ):黑、吉、辽 ; 内蒙古、京、津 ;晋、冀、鲁 ; 陕(秦)、甘( 陇)、新;苏、皖、豫 ; 鄂、湘、赣 ;川(蜀)、黔(贵)、滇(云); 宁、青、藏 ;沪、浙、闽 ; 台、粤、桂 ;海南简琼,好记忆再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 )喜马拉雅 (山) 、横断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阴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巫山、大别山,南岭、武夷 (山)、台湾山。
口诀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3、联系记忆法就是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忆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的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 ;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到西宁由西宁继续向西,是青藏线的西宁至格尔木段由宝鸡向南沿宝成线经阳平关等到成都,阳平关向东沿阳安线经汉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庆的襄渝线中间一个站从铁路线分布状况看,兰州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另外,陇海线和兰新线及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段线路4、图片记忆法5、类比记忆法从因果关系上谈,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 ; 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
6、地图记忆法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 ;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实际等于空对空但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能将地图上的内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从中才能得出新知识7、方位法如中国地理“三北”防护林网,教学时将“三北”防护网所跨越的十二个省、市、区可用简称按自东向西顺序改为:东北区的黑吉辽三省西部,华北区的冀、晋、内蒙古,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
这样讲,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再如高中地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只有九个,随着工业发展,增加到二十个台湾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区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按书上的顺序讲,学生很难记住,而且查地图时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兰”字形在教学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个“兰”字,然后按“兰”字笔划顺序填写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与板图对照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住8、理解法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通过有意识记效果较好如世界地理世界气候,这一节内容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它影响以后章节各大洲各国的区域性气候学习,同时这节内容理论性强、份量重、头绪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教好这节课,教师备课时,搞清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成因讲课时,紧紧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9、谐音法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10、对比法运用对比方法,把类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识,排列成序例如我国面积辽阔,为了使学生确切了解我国总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作下列一些对比:我国的领上为英国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面积总和五倍还大,仅次于前苏联、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祖国辽阔的概念11、电影电视法电影电视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直观印象,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讲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苔原带的驯鹿,引导学生回忆电视放映动物世界结束的镜头,学生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很深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提醒学生看电视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国各地、兄弟民族、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增长地理旅行知识和见闻讲课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镜头,效果较好12、熟读法对字数较多的地名,引导学生反复读几遍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布宜诺斯艾利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读熟了就很顺口,从而记得牢13、数字法有的地理事物偶尔有数字上的巧合,可总结出数字规律如讲南亚地区,总结出该地区有三个“三”:三种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三大河流 ( 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 三种气候 (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沙漠) 在讲东非国家时,总结它有三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 :两布(吉布提、布隆迪 ); 两达( 乌干达、卢旺达 ),东非的九个国家中已经记住了七个 ; 剩下的索马里,塞舌尔也就好记了地理课中有些数字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巧合。
如地球的表面积是5.1 亿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恰好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致,但必须向学生强调应注意地理事物的单位再如讲黄河的长度是5,400 公里,这个数字与“五四”运动的数字巧合1) 比较法(2) 扩算法如果个体数字比较小不易引起重视,则可由此扩算出一个累积数,形成一个可观的数字得以强化该内容如讲森林法中决定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三至五”数目小,学生觉得淡然,如果把它扩算为按 10 亿人计算,每年则可义务植树30 亿至 50 亿棵,试想这是多么惊人的一笔财富!由此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3) 缩算法数字太大或时距久远,不易捉摸,如果缩算成小数字则便于理解如讲“地球的演化史”可联系课本中的练习题,将整个地球发展史缩算到钟表面的 12 小时之中,指出地球各个发展阶段约占的时间特别强调地球初期发展阶段占2 个小时,太古代占5 个多小时,即这 7 个多小时地球上无生命存在后四个年代合起来占5 个小时,其中新生代很短,仅占10 分钟,而出现人类的第四纪仅占2030秒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各代的相对时间就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对掌握地壳的变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帮助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此法。
如世界森林资源的毁灭,我国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人口的激增等数据都可缩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时来说明,由此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意识4) 迁移法数字显示的内容生疏,可以迁移到一个比较熟悉的数字上类比如讲“一千克铀235 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0 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时,学生对“标准煤”比较生疏,影响了这个数字的信息度,可迁移为: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转化为电能,相当于2000 万度电,这样则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5) 换位法若遇数字内涵模糊,难以感知,可采取换一方位、变一视角的办法处理如“天体间的距离”用光年”度量,学生不易感知,可换成用火箭、飞机、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去度量,使学生感知其“遥远”,进而认识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对性的6) 窥斑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课文中不一定要求记忆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数量如讲黄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说“一碗水半碗泥”; 如讲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气温日较差,可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样虽不反映总体数,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现象显特征,同样可起到生动有趣,强化印象的效果采用上述方法应注意几点:一是数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学性,不能无根据地将课文中的数字夸大缩小; 二是不能节外生枝,故意引进些新的数字,混淆视听加重学生负担; 三是此法要适度,并且强调课文中必要的数据要记忆,不能以此法免去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长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 千米(亚马孙河)、6600 千米(东非裂谷带 ),6200千米( 密西西比河 )、6400 千米(尼罗河 )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它各位数字均相同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知识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知识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学习、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画出一张本地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 地势起伏状况3. (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4. (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影响气温的因素:1.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