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302143807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范文(精选5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49名,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党的十大是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而提前召开的。大会的议程有三项: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修改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5篇 【篇一】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之一: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

2、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

3、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

4、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篇二】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

5、例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自2022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6、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

7、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

8、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

9、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3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

10、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101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一

11、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

12、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22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022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22年6月份,市容环境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

13、。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2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 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

14、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

15、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越来越优美。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 202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