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中医论

上传人:D****m 文档编号:301843344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6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阻中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湿阻中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湿阻中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湿阻中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湿阻中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阻中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阻中医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阻中医论湿阻中医论汇 报 人 :汇 报 人 : X X XX X X定义定义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源流源流l素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气候有重要关系。l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湿邪致病的表现、治法、禁忌。l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治疗温病的大量医案,为温热病的辨证用药提供了笵例。l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范畴范畴l湿阻中焦脾胃湿阻中焦脾胃几种假说:1、血液循环系统说2、内分泌系统说3、胸导管、血管、神经系统说4、微循环系统说5、淋巴系统说6、中焦胰腺说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壅滞症、肠道易激综合征、

2、水电解质失调、某些维生素缺乏症。范围范围l肢体困重、脘腹痞闷、纳食呆滞、舌苔厚腻、脉濡证候特征证候特征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病因病因 久居湿地 外因 涉水作业 气候潮湿 嗜食生冷肥甘 饥饱失常 素体脾虚 大病失调内因病理示意图病理示意图外湿内湿脾胃运化失职热为湿遏湿为热蒸中阳不健损伤脾阳湿从热化湿遏热伏湿从寒化寒湿相合湿热蕴蒸寒湿困脾重、闷、呆、腻、濡湿阻的病位在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病变有寒化、热化之异。诊断诊断1、临床表现:重、闷、呆、腻、濡2、体征:无器质性改变,实验室理化检查正常3、起病与夏令梅雨季节,地域潮湿有关。 4、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湿温:湿热

3、留于气分,传变入营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退,身重而痛,脘痞闷。病情重。湿阻:湿阻中焦,脾胃失于健运,临床表现以重、闷、呆、腻、濡为特点。病情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辨寒热辨寒热寒湿-身重而寒,无汗,脘痞闷胀,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身重有热,汗出,脘痞似痛,不喜揉按,甚至拒按,口苦而粘腻,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原则治疗原则l祛湿健脾祛湿健脾祛邪-祛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清热化湿)扶正-健脾益气分型论治分型论治主证:四肢困重,脘腹胀闷,纳呆湿困脾胃湿困脾胃症状:主证+头重如裹,恶寒,口淡无味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治法:芳香化湿方药:藿香

4、正气散湿热中阻湿热中阻症状:主证+脘痞闷似痛,身热口苦,渴不欲饮, 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治法:方药:脾虚湿滞脾虚湿滞主证+脘腹痞闷喜揉按,神疲乏力,口淡,便溏 ,舌淡齿印,苔薄腻,脉濡缓。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症状:治法:方药:祛湿药用时过久量重 湿未去而阴先耗素体阴虚湿从热化,伤及胃阴合用甘淡生津,甘寒增液之品-生津养阴而不助湿:生津养阴而不助湿:沙参、石斛、芦根、生地、 梨汁。清热化湿而不伤阴:清热化湿而不伤阴:荷叶、滑石、苡仁。1、湿阻蒸热,头痛脘闷: 藿香、杏仁、茯苓皮、厚朴、木防己。2、湿阻泄泻 藿香梗、茯苓皮、大腹皮、麦芽、厚朴、陈皮。3、湿阻身痛 白术、桂枝、苡仁、茯苓、蚕砂、木防己叶氏医案预后预后l本病一般传变很少,变证不多,病情较轻,预后较好。预防与调摄预防与调摄l忌生冷、肥甘,饥饱有度,l避潮湿涉水l若湿阻已成,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宜。l对于常患湿阻者,每逢夏令梅雨季节,用藿香、佩兰、脉芽煎水作饮料。谢谢 谢谢 观观 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