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

上传人:芝****量 文档编号:301843238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 使同学了解讨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熟悉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究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熟悉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一起看看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欢迎查阅!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要求: 1.使同学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同学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力量要求: 1.使同学了解讨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熟悉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究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

2、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熟悉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同学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力量的培育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同学进行喜爱自然、喜爱科学的教育,鼓舞同学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殊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学问。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学问。 2.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

3、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外形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叙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

4、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争论】同学争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同学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同学回答】地震波。 【争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同学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震惊,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讨论,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讨论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

5、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熟悉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化地熟悉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熟悉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化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熟悉就是如此,首先通过讨论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的讨论,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状

6、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分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总结P、S波速变化状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同学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同学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

7、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殊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亲密,教材叙述的较为具体,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亲密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同学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亲密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削减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当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聚,而对流

8、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简单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简单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供应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学问,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学问。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特别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殊是二

9、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叙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消失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削减,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逼。

10、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3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分应在教

11、学中引导同学加以对比。使同学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同学就较简单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娴熟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关心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同学探究力量和读图分析力量的培育。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同学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同学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关心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

12、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终引导同学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而且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同学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同时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力量。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同学读图分析力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关心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详细案例引导同学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人民版高一地理教案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