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301834259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可编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蒹葭赏析(集合15篇) 诗经蒹葭赏析1 作品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解释 蒹(jin):没长穗的芦苇。葭(ji):初生的芦苇。苍苍:茂密的样子。 为:凝固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s):逆流而上。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

2、上行走。从:追寻。 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仿佛,好似。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固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行及也。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似。 萋萋:茂密的样子。 晞(x):干,晒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水中的沙滩。 采采:繁盛的样子。 已:止。 涘(s):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水中的沙滩。 作品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

3、她,犹如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早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犹如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犹如就在水中洲。 作品鉴赏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日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扬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

4、晓,由于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展露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此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笃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或许是毫无盼望但却布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张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经过道士鸿都客“

5、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觅,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归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犹如在河水中央,四周流淌着波光,照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由于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行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行求”,可望而不行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模糊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沉醉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详细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

6、“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动。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上升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耀下蒸发表明白时间的连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行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详细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详细的大事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

7、解或许当时是有依据的,但这些依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困难,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涵空间。读者触及隐蔽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

8、上下求索,而伊人虽模糊可见却依旧遥不行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际近”,蒹葭中的诗人或许是同样的感觉。 诗人的追寻好像就要胜利了,但终归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患病处罚忍受永久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行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苦痛、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胜利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究人生中肯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

9、”(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华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华韵文的源头,是中华诗史的起点,在中华文学进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10、“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如同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华两千年来的文学史进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宝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纳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纳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究竟,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简直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蒹葭赏析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11、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解释】: 1、蒹(音尖ji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初生的芦苇。苍苍:鲜亮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固成。 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

12、“犹如是”。 5、萋萋:犹“苍苍”。晞(西x):干。 6、湄(梅m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密的样子。一说鲜亮的样子。 10、涘(似s):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固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觅她,路途困难又漫长。 逆流寻觅她,犹如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密,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觅她,路途困难又坡陡。 逆流寻觅她,犹如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13、。 芦苇初生艳丽,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觅她,道路困难又曲折。 逆流寻觅她,犹如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行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子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犹如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其次章、第三章

14、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子公感情的绵长长久,表现出主子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久点亮盼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好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由于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定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子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子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头,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喜爱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兴奋;可不久,芦苇拦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照旧是什么也没有观察。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终最终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