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301826367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络”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2、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3.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

3、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郑燮 (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交流诗人,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马是六畜之首,是进

4、取、勇敢、成功的象征,历来被人所称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唐朝李贺所写的马诗。(板书:马诗)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注释与诗歌画面,理解诗意。2.探究过程(1)自读古诗,想象画面。(2)借助注释,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朗朗上口,读着诗句,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吧!预设:大漠、沙、燕山、月、金络脑。(2)引导:那么结合这幅画面,再看看注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吗?学生自己再尝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4.成果展示(1)字词梳理:沙如雪:沙子

5、因月光照耀而如白雪。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快走:奔跑。清秋:清爽的秋天(2) 诗意梳理: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设计意图:联系注释,感受画面,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作铺垫。(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联系诗人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借马所表现的远大志向。2.探究过程(1)了解诗歌背景。(2)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

6、流,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那么作者写马在秋日塞外原野上驰骋的景象,到底想表达些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吧!(2)资料补充:诗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诗人,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3)引导:看到这则材料,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预设:我发现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从资料上我知道“大漠”“燕山”一带是藩镇肆虐为

7、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一下子让我看到了荒凉寂寥的塞外风景。作者把月亮比作兵器钩,这样一把弯刀高高地悬挂在天上,让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手拿武器、奋力拼杀的激烈场面,有一种战争的冷峻肃杀之感。点拨:同学们讲得真好,这里的“沙如雪”,用到比喻的手法,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读出边塞战场带给人的寂寥冷峻之感。(4)引导:“大漠”“燕山”之地,是战马奔驰之地,这里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虽然荒凉、冷峻,却是诗人所向往之地,同学们对后两句有什么新的体会吗?预设:我发现后两句作者在借马抒情:“金络脑”是非常贵重的,象征着马儿受到主人的重视和重用。从资

8、料中我知道诗人怀才不遇,这两句诗寄托了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快走”二字,形象地写出骏马矫健的风姿,而且写出了一种纵横拼杀的快意之感。“踏清秋”这个“踏”字很有力,让我仿佛看到诗人骑在马上英勇杀敌的样子。点拨:会联系资料理解古诗非常好,让我们再来了解一段李贺的故事,相信你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5)资料补充:李贺是宗室王孙,但其家族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仕途失意。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

9、激之思日深,李贺忧郁病笃,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李贺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6)引导:这两句诗中,用得最好的词应属“何当”二字,结合这则材料,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作者特别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一直没有被认可,这一个词语既饱含了无限的期待,也有无尽的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点拨:的确,作者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咏马(板书:马),实则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板书:人生志向),诗人借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4

10、.情境背诵借助情景图,反复朗读,结合体会,尝试背诵。(1)全班朗读,读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感情。(2)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3)尝试背诵古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将马的特点和诗人的自身境况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人是想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来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四、书写指导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络”字,交流书写注意点。点拨:“络”: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各”字,两部分以竖中线为界,分列两侧。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五、课堂小结诗人李贺少年成名,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本节课,我们读懂了诗意,借助资料加深了对马诗的认识,明白了诗人是在借“马”这一事物表达人生志向。(板书: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先去找找资料,帮助我们接下来更好地学习后两首古诗!六、布置作业背诵马诗。【板书设计】 马诗 马 人生志向 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