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华市区老城区旧城改造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9KB
约11页
文档ID:301809446
金华市区老城区旧城改造_第1页
1/11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金华市区老城区旧城改造 第八篇 旧城改造 金华市区老城区,大量建筑建成年头较早,市政根基设施薄弱,环境较差,有些区块虽然早些年举行过改造,但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和绿化景观带的建成使用,原先隐含的问题都暴露无遗,与现代化中心城市极不协调,还有成片的危旧房子和一些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建筑物,相当一片面区块的建筑密度在60%以上,有的高达80%左右,大量住房困难户几代人居住在缺乏20平方米的公房里,2000年市区有4000余户仍在使用马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进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浙中城市群和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创办的目标,大力实施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三化战略”,抢抓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等手段,使市区“一中两翼两三角”和“二环三纵三横”的道路框架根本形成,旧城改造已累计完成拆迁改造面积197万平方米,并提前完成对4000多户危旧房的改造 持续不断的旧城改造,使老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城区建筑升高了原来是平房、二、三层楼房的老城区,普遍变成了六、七层以上高的新住宅。

至2022年底,城区还雨后春笋般地屹立起10层以上高楼141幢二是道路拓宽了解放东路、后街、明月街、雅堂街、将军路等城市道路已完成拓宽改造, 12条“断头路”全部打通,横街口交通广场已建成投入使用,缓解了横街口交通拥挤的压力八一北街拓宽工程也已竣工,宽大的道路将贯串中轴线上的迎宾大道、八一南街、三江六岸和湖海塘融为一体三是商业中心扩大了1995年之前,金华的商业中心,仅仅是一条不到500米长的西市街通过旧城改造,至2022年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后街、西市街、新华街和文化路构成的“王”字形商业中心网络,营业面积比原来的增加了3倍多四是城区容貌变美了在建筑物升高更新,道路拓宽的同时还新建改建了回溪公园和以八咏公园、婺州公园为主的江北3.2公里沿江绿化景观带,随着清风公园的提档改造,即将竣工,江北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改造后的人民广场不仅成为城市景观中轴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更是表示金华风情和金华人民精神面貌的城市大客厅五是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好了通过旧城改造,降低了建筑密度,改善了道路交通、绿化、给排水、环卫等根基设施创办,使4350余户低标准危旧房住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近60平方米,宏大市民实现了“旧房换新屋,小房换大房”的愿望,2022年金华市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成21.93平方米,名列浙江省地级市前茅。

通过旧城改造,原来矮小破旧的老城区已经初现了高大新美的雄姿,建成区面积也由建国初的2.57平方千米扩展到63.78平方千米 1 第一章 旧城原貌 民国27年(1938 )12月10日,为防日本侵华飞机轰炸,便于居民疏散,金华古城墙先后大部份被拆毁,当时城内面积很小,直至1949年建国时,金华城区面积也只有2.5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千米店铺少、邻居小、道路狭窄、上下不平,多系青石板、鹅卵石路面西市街、法院街虽为水泥路面,但已失修住宅面积32.3万平方米,房屋破旧、低矮、潮湿,草铺箬棚占10%以上公共设施少,三江六岸均无防洪堤 建国初期,金华老城区布局还是特别零乱、街道狭窄、路面不平、排水不畅,婺江两岸无防洪堤坝,街区常被水淹房屋主要为一至二层的旧式砖木布局和土木布局瓦房,整个金华市区只有1幢位于铁岭头的杭江旅社四层楼是唯一的高楼沿江及中山路西段至老火车站一带,多为船篷、草房从梅花门、苍茅亭、拦路井、清波门到马门头,有大量平房都是以古城墙作后壁墙依墙而建,市民的居住条件差,生活、文化设施落后 二十世纪五十年头开头,按照城市规划,不断对危旧房屋举行拆迁和改造。

七十年头后期开头加速城市创办,到1985年,建城区面积从1949年的1.86平方千米扩展到10平方千米先后对新华街、告成街、飘萍路等地举行降坡改造,填江修建婺江路、拓宽八一路,对后街、西市街举行改建,新建了人民路、解放西路、五一路、双溪路等城区主干道,60%的街巷改建成沥青、混凝土和三合土路面,同时开头修建防洪堤坝城区四至六层高楼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28.1%,最高房屋为七层,占总建筑面积的0.45%这个时期新建的房屋,室内配套设施已根本齐全,城区绿化笼罩率达成了6.5%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49年的5.6平方米增加到7.3平方米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加上住房调配制度不尽完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还有3700多户由于大量建筑物建成年头较早,已形成连片的危旧房屋区块 经过市中心的浙赣老铁路线,像一道屏障,把城区一分为二,在市区仅一公里的铁路线上,就有四个平交道口,交通严重阻塞,安好事故时有发生南北走向的交通主干道八一北路、通济桥,也因路(桥)面狭窄,经常发生交通堵塞现象 其次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头,金华市区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改造危旧房屋,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对城市道路举行改造,便当居民出行,改善交通环境。

进入九十年头后期,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l、完善城市功能 全面规划,统筹安置,综合配套,通过对旧城区内的危、旧房改造和环境整治,降低旧城建筑密度,疏散旧城人口,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绿化、给排水、环卫等根基设施创办,改善旧城环境,提高旧城综合效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丰富城市景观 紧紧围绕改善八一街城市中轴线中心区段和三江六岸的空间形象、道路景观、交通组织和居住、购物、游憩环境这一中心,采用区间整合、拆建结合、梯度推进等手段,逐步形成中轴线中心区段及三江六岸的商贸和居住休闲中心,并通过八一街的南北延迟贯串中轴线上迎宾大道、三江六岸、湖海塘三大景观区,以丰富城市景观 3、营造城市特色 根据金华实际,充分挖掘和保存金华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提防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做到既符合现代化生产、生活要求,又保持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特点,努力将金华创办成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不断均衡布局各类绿地,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金华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4、提高城市品位 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通过八一街城市中轴线、三江六岸等城市景观轴的拆迁改造,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金华特色的城市空间体系,形成以江滨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特征,独具风格的城市形象,努力营造一个尺度宜人、环境美好的山水生态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从而逐步提高城市品位。

5、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通过旧城改造,优化土地利用,提高级差地租,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力求改造资金自求平衡,努力实现旧城改造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其次节 改造重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头以来,根据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区旧城改造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那么,要求市区在以下地块举行重点拆迁改造: 1、1992年八一北街拓宽、1994年通济桥拓宽和1995年兰溪门菜场改造,奠定了八一北街城市中轴线和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2、1996年对告成南街全线举行了改造,拓宽了道路,变更沿街景观 3 3、1998年开头对城区老铁路线拆迁,至3月27日告成地去除了东关平交道口,并由市交通部门拓宽改建为马路,实现了去除市区老铁路线的第一步 4、、1999年除了去除市区老铁路线之外,还对解放东路、后街举行改造,逐步和西市街融为一体,形成了商业繁华核心区 5、2022年开头对后溪河沿线地块举行改造,投资约2.5亿元,去除房屋建成绿化景观带,建成了金华市第一个高品位的绿化休闲景观公园同时,回溪街修建后,建成八一复线,缓解了南北大动脉的交通压力,后溪河也得到了彻底的改造。

6、2022年和2022年对五佰滩地块举行了整体拆迁五佰滩是婺江与龙渎河之间的中洲,是金华江南、江北的景观视觉焦点,五佰滩地块拆迁后,将建成五佰滩公园,改善旧城景观,营造城市宜人的居住环境 7、2022年为了把人民广场创办成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大客厅”,实施了整体改造,去除了奥托康体育馆、人民广场周边建筑物,搬迁了花鸟市场 8、2022年东市街地块的拆迁主要是为了拉开金华“三纵三横”的城市道路框架 9、2022年拆迁的新狮道口南侧地块,是城市中轴线八一北街的重要节点,北侧为浙赣线,西侧为回溪公园绿化景观带,它的创办将大大提升城市景观形象,丰富街景立面和视觉空间,成为金华城市创办的闪亮点 10、2022-2022年对溪下街、八咏滩、婺州公园周边、婺江东路北侧等地块举行拆迁,建成了江北3.2公里长、50米宽的沿江绿化景观带,金华江北美好的天际轮廓线已根本形成 11、新华街以东地块,位于城市商业核心区,2022年对该地块上的房屋拆迁,用于商业用房、消遣设施的创办,总体景观将与人民广场及周边建筑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 4 第三章 拆迁安置 第一节 历年房屋拆迁与安置 一、五六十年头的房屋拆迁与安置 金华市区房屋拆迁工作始于1958年,到1963年先后对12个地块的1350余间公私民房举行去除,去除民房面积达3.52万平方米,用于建立自来水厂、人民广场、金华汽车站等公共设施,进入了第一个拆房颠峰期。

从1964年开头,主要对酒坊巷、石榴园、桂林巷、西市街、横街、清波门、婺江中路、人民路、曙光路、红卫路等处的危旧房屋举行拆迁改造,计拆迁面积4639平方米 当时的安置手段主要是,利用去除之旧料,并在物资部门的支持下,投资30余万元在曙光巷、婺江中路、红卫路新建和改造住宅用房2.04万平方米解决 二、七十年头的房屋拆迁与安置 七十年头拆迁主要集中在1978年以后,共去除房屋面积5779平方米,涉及被拆私房48户,社员10户,单位24家,居民94户,其中大片面是危旧房改造工程 危房去除后,将其改建成一室一户和一室半一户的房子,为129户困难户解决了住房问题,其中调配到新建房屋有116户,举行旧房调换的有13户 三、八十年头的房屋拆迁与安置 进入八十年头,横街口的拆迁成为金华市区的第一个房屋拆迁重点工程,市政府于1982年成立了“横街口动迁安置办公室”,负责对该地块举行旧房拆迁和改造1982年至1990年,先后对新建村、八一路南端、八一北路南段、市二建公司、邮电局、电影公司、六中、王宅巷8号、解放东路(丝绸公司)、婺江东路、盐埠头巷、通济街等地段的房屋实施拆迁,合计去除面积2.43万平方米。

其中有7处属于危房改造,涉及拆迁公私房、单位640户(家) 这个时期的房屋拆迁安置以就地回迁为主,各地块拆迁后,回建房屋面积7.13万平方米在住房供求冲突突出的处境下,市房管局在江南新区拿出70套周转房用于安置被拆迁人为了优先解决学识分子、华侨、侨眷、落实私房政策户和人均住户面积不到3平方米的困难户,用203套新建住房举行安置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安置了443户被拆迁人,为10户被拆迁人牵线搭桥办理住房调换手续到1987年人均居住面积从16.02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