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301796987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元培的北大时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北大因蔡元培,此后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宏伟的教导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照旧农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便当。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依旧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接待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挚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惦记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

2、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导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向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采纳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邢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庄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疑”。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 日就呈请教导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天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

3、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越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访问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细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假设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出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

4、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头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 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启程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

5、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愿。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可怜。”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El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其次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此后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宏伟的教导家。 五四运动

6、后,蔡先生不断新聘一批教授,如陈衡哲、林语堂、徐志摩、唐钱、朱经农、吴虞、张竞生、马衡、徐炳爬、单不)、张凤举、李泰、杨栋林、刘毓盘、杨芳、李四光、王烈、王绍流、丁燮林、李书华、)须任光、任鸿隽、李麟玉、程流章、沈溯明、胡壮酞、王尚济、谭熙鸿、王日_杰、周鲤生、燕树棠、何基鸿、皮宗石、余文灿、周龙光、余天体等。加上原有的本国教授近90人,丙加上在其他机关、学校任职而在北大兼课的本国讲)il(当时北大规定,兼课者一律聘为讲师,不称教授),如H一迅,王宠惠、罗文、蒋白里、黄邪、张君肋、何炳松、郑天锡、王景岐、陈介、王荫泰、韦以4hi ,周象贤、王国维、罗振玉、朱鹤翔、沈步洲、张福运、陈映琐、姚憾、汤尔和、张孝移、胡文耀、屠孝实、谢冰、黄人望、沈硕、谢霖、许季上、贝寿同、包玉英、戴济、丁绍干及、王启常等70余人,可谓人才济济。当时,1,国学识界第一流的专家学者,集于沙滩红楼。无怪乎青年心目ii,那时的北京大学,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