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301782930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专硕政治)逻辑学整理 2022级专业硕士规律学根基期末复习要点 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识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识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其次,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全体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根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

2、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断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决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决词,但是具有否决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全体的a都是b,全体的b都是a,那么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a?b (2)真包关系(

3、属种关系):若全体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那么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a b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全体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那么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b a (4)交错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b之间为交错关系; a b 1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全体的a都不是b,全体的b都不是a,那么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冲突关系和反对关系; 冲突关系: 反对关系: 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

4、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注:不能对单独概念举行限制】 留神: 第一,限制务必是被限制概念的内涵增加而外延缩小,否那么犯“限制不当”的规律错误。 其次,限制务必是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否那么犯“限制不当”的规律错误。 第三,务必对那些需要限制的概念加以限制,否那么犯“缺少限制”的规律错误。 10、概念的概括:是通过裁减概念的内涵来扩约莫念的外延,即由种概念过渡到它的属概念的方法。 (注:不能对反映范畴的概念举行概括) 留神: 第一,概括务必是被概括概念的内涵裁减而外延扩大,否那么犯“概括不当”的规律错误。 其次,概括务必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它的属概念,否那么犯“概括不当”的规律错误。 第三,

5、概括要适度。 11、定义:定义是透露概念内涵的规律方法,它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片面组成。公式:Ds就是Dp 12、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13、定义的规矩【要求背诵】: 第一,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否那么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规律错误; 其次,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那么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规律错误; 第三,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否那么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的规律错误。 14、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透露该概念的规律方法,由母项和子项片面

6、组成。 15、划分的方法: 第一,根据每次划分得到的子项数量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 其次,根据划分所包括的母项和子项的层次数量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16、划分的规矩(熟记): 第一,划分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务必与母项的外延相等,否那么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规律错误; 其次,每次划分务必按照同一标准来举行,否那么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规律错误; 第三,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否那么犯“子项相容”的规律错误。 2 判断(一) 1、判断与命题: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根本特征: 第一,判断都有所断定,即有所断定或有所否决; 其次,判断总

7、有真假之分,及真的或者是假的。 3、判断与复句: 联系:(1)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命题,就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识别: 第一,判断是思维形式,语句是语言形式; 其次,判断都是语句表达,但不是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 第三,同一判断可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第四,同一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科表达不同的判断。 4、性质判断:就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5、性质的种类: (1)全称断定判断全体的S都是PSAPA (2)全称否决判断全体的S都不是PSEPE (3)特称断定判断有的S是PSIPI (4)特称否决判断有的S不是PSOPO 【注:(1)在没有特殊说明的处境下

8、,单称判断并作全称判断;(2)自然语言中性质判断的模范化:“不都是”是指“有的不是”;“没有是的”是指“全体的都不是”;“没有不是的”是指“全体的都是”】 6、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1)真假处境 S和P的关系 真值 处境 类别 A E I O (2)规律方阵: A 差 等 关系 I S P S P S P S S P P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反对关系 E 冲突 关系 关系 冲突 差等关系1. 2. 3. 4. 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冲突关系:不

9、能同真,不能同假。 O 下反对关系 3 7、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的种类 A E I O 主项 周延 周延 不周延 不周延 谓项 不周延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熟记:全称主项周延,特称主项不周延,否决谓项周延,断定谓项不周延。】 8、关系判断:是一种断定思维对象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判断。 (1)关系的对称性: 第一,对称关系:假设aRb真,那么bRa必真; 其次,反对称关系:假设aRb真,那么bRa必假; 第三,非对称关系:假设aRb真,那么bRa可真可假; (2)关系的传递性: 第一,传递关系:假设aRb真,且bRc也真时,那么aRc确定真; 其次,反对称关系:假设aRb真,且bRc

10、也真时,那么aRc确定假; 第三,非对称关系:假设aRb真,且bRc也真时,那么aRc可真可假; 判断(二) 1、各复合判断的真值处境 型复合判断类 真 值 表 各复合及其负判断的真值特点 联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 p 真 真 假 假 p 真 真 假 假 p 真 真 假 假 q 真 假 真 假 q 真 假 真 假 q 真 假 真 假 p?q 真 假 假 假 ?(p?q) 假 真 真 真 只有两个联言肢都是真时它才真,只要有一个假,那么它假。 ?(p?q)?p?q p?q 真 真 真 假 ?(p?q) 假 假 假 真 ?只要选言肢有一个是真的,它就真,只有当两个选言肢都假时它才假。 ?

11、(p?q)?p?q p?q 假 真 真 假 ?(p?q) 真 假 假 真 4 只有选中言肢一真一假时,它才真;否那么它就是假的。 ?(p?q)?(p?q)?(?p?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 真 真 假 假 p 真 真 假 假 p 真 真 假 假 q 真 假 真 假 q 真 假 真 假 q 真 假 真 假 p?q 真 假 真 真 ?(p?q) 假 真 假 假 只有当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假;否那么它就是真的。 ?(p?q)?p?q 言充判分断必要条件的假 p?q 真 真 假 真 ?(p?q) 假 假 真 假 只有当前件假后件真时,它才假;否那么它就是真的。 ?(p?q)?p?q p

12、?q 真 假 假 真 ?(p?q) 假 真 真 假 选言肢同真同假时,它就真;否那么它就是假的。 ?(p?q)?(p?q)?(?p?q) 2、简朴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1)SAP?SOP;(2)SEP?SIP;(3)SIP?SEP;(4)SOP?SAP (2)一个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原判断的冲突判断。 3、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反对关系 必然P 必然非P 差等关系冲突 关系 关系 冲突 差等关系1、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3、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4、冲突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可能P 下反对关系 1、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

13、: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或判断要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2)同一律的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务必保持同一,不能变更; 其次,判断也务必保持同一,不能随意转移。 (3)违反同一律的规律错误:第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其次,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2、冲突律(适用冲突关系和反对关系) (1)冲突律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彼此否决的思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2)冲突律的要求:对彼此冲突或彼此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断定,比必有一假; (3)违反冲突律的规律错误:“自相冲突” 3、排中律(适用冲突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5 可能非P 思维规律的根本规律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