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01728493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 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06年,“西部阳光行动”农村教育支教项目请先生担任专家顾问,我因参与了此项目,有机会与先生相识。此后,无论在生活、学业,还是在精神上,先生都给予了我许多帮助、鼓励和教诲。纯真的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师者风范,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写下此文,以表追忆,以为纪念。一、至纯至真的爱国情怀先生爱国,爱得朴素执着。作为一个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又伴随新中国一路成长的人,先生的爱国情怀渗透在血液之中,体现在生活之中。有一次我去先生家,谈话中他突然问我:“晓燕,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我拿出手机快速翻看日

2、历3月18日,我便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搜索,仍是一筹莫展。他看着我的表情,大概知道我很为难,便说:“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随即讲了北京师范大学爱国进步学生被害的往事。又讲到了1946年自己随华北大学二部迁往铁狮子坟(北京师范大学校址)的第一天,时任副校长范文澜的演讲,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模仿范校长的口吻,颇有激情地讲道:“同学们,听听这头铁狮子说些什么?段祺瑞曾在这里(铁狮子坟)设府,日本司令部曾在这里扎营,刘和珍烈士的血也曾流在这里。今天,我们迁校至此,就让这头铁狮子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谁从这里倒下去,谁又从这里站起来?”他动情地演讲着,像一个战士在诉说革命的故事,那激情澎湃的

3、样子,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还有一次,他讲到蒙养教材时,从书架上拿出百家姓和千字文,书有些陈旧,我刚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他标注的文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精神万古流芳。”在这两行字下面,特意用小号字体写着:“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最下面的落款是:“1997年3月18日,购于北师大书店。”那小小的一串泛黄的字迹,将3月18日这个日子鲜明地衬托出来。先生关心时政,坚持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联播,虽离休在家,但对国家的大事小情仍极为关心。2014年3月28日,我去他家里讨论美和美育一文的写作。在谈到美具有情感性特征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沉默片刻后对我讲:“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最有情感的动物。

4、我今天看到一则报道,就特别地动感情,也特别伤感。”说完,他走进书房,拿出当日的北京晚报,指着一则头版图片新闻对我讲,“这是今天报道的韩国政府归还我国437具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的新闻。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难过,437人,为什么只有15位家属去领取遗骸?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一点是,这些烈士牺牲于60年前,当时,他们很多人还尚未成家,没有后代,就这样无名无姓地战死在了异国他乡。这是让人想到最难受的。”接着,先生又讲起了自己青少年时期上流亡学校时,校长张敏之及2,000余名学生在流亡途中,惨遭国民党杀害。他沉痛地讲道:“我们的学生爱戴校长,为保护校长,许多的学生也被杀害。其中就有100多名女学生,站

5、出来为校长喊冤,无辜地死在了国民党的枪下。想起这些人,我就觉得感伤。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2008年汶川地震,他时刻守候在电视机边,关注灾区的情况,并奋笔写下为汶川大地震而写:地会震裂,但天不会塌方;人被震死伤亡,但壮志不会挫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但人在抵抗自然灾难时,又是无比刚强。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灾难,但最终还是屹立东方。我们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祝愿,重建家园。今天灾区是一片瓦砾,明日将是新的铁壁铜墙。永远压不倒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团结、众志成城,国

6、旗高扬!先生爱国,爱得深沉。正如他在其口述史中所讲的:“个人生活、民族存亡,都摆在我的面前,逼迫着我去思考和选择,去寻找一条别样的路来。就我个人来说,是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中跋涉出来,走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中来,获得了新生。我所走过的求索之路,实属不易,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找到了共产党,走向光明大道,我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我最佩服先生的超凡记忆力。许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相识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甚至某个曾经看到过的东西,只要你提供相关信息,他都能清楚地说出来。偶尔记不起来,他就会使劲儿地皱眉头想,直到从脑海里把它找出来。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大脑一定

7、是张蜘蛛网,能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但交往多一点后会发现,其实他也不是过目不忘的神人,只是事事比别人更用心罢了。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多次提到。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时讲道:“我个人并无什么大的才能,一辈子就是喜欢思考点问题,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遇到疑难,总要锲而不舍地寻个究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与先生交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指导我撰写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一文(以下简称历史经验)。在探讨系统知识的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内容时,他反复强调人的内动力和自求力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系统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更要依靠学生自己付出劳动和努力。在教

8、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鼓励学生养成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撰稿期间,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要旨,他讲了自己少年时求学的一段经历。先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日数学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计算题,题目如下:有卵一篮,朝食全篮之半及半卵,午食朝余之半及半卵,晚食午余之半及半卵,而卵适尽,求篮中盛卵几何?先生边讲述往事,边在一张纸上将这道题在一张草纸上写出来。我听得目瞪口呆,究竟是什么神力,竟能让一位90岁高龄的人将近80年前的一道题目记得如此真切?写完题目后,他又用现代白话给我重新解释一遍,说当年自己由私塾转入洋学堂,对数学几乎是一无所知。为

9、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他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晚间睡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整夜都不能入睡,各种推算在脑海里反复出现,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凌晨,他突然豁然开朗,用逆推法获得了解题的思路,并且成功算出了答案。先生边说着又把当年的解题思路对我重讲一遍,随着他的讲解与语调,透过时光的河流,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旧时少年,在苦学中获得知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快乐情境。历史经验一文见刊后,先生又指导我构思美和美育一文,有一次,我们在谈到1958年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问题时,他忽然想起了当时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除了朱光潜还有另外一位学者,但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先生皱着眉使劲儿想,用手拍着脑门,还是想不

10、起来。本来我想回家后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尽快打电话告诉他,可竟因杂事忘记了。又隔几日,我去他家。他一见面就高兴地说:“晓燕,那位学者的名字后来我找到了,叫宗白华。你那天走后我一直想,记起来有白华两个字,可是姓记不清了,脑子里一直响着好像叫朱白华,觉得不对,但好像很接近了,又继续想,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终于查出来是宗白华。”我怔怔地听着,看着他那可爱又几近较真儿的模样,顿时自责起来,先生不会使用网络检索,不知百度,更无朋友圈,只能凭手头仅有的一些书籍和脑海里的记忆,一步步思索,一条条查找,才得以找到。先生的这份认真和“较真儿”让我汗颜。先生强调治学要有所“止”,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有一次,他讲中

11、庸,突然停下来,说“止”就是目标,也就是说治学要有目标,更要有向着目标的积累、忍耐与等待。先生私下经常感慨,自己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都“被运动”了,直到60岁,才开始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到了90岁,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他还是在乐此不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他对年轻的博士生们说:“我是有目标的,我认定的东西,一般不会动摇,因为我相信自己设定的目标。”讲这些话的时候是2011年冬天,90岁高龄的先生坐在英东楼的一间教室里,与我们娓娓道来,他说:“假如老天还能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还要按照我设定的目标走下去,我是有目标的。”当时,他也正在为国学十讲系列书稿的撰写每日伏案疾书,对选读的每部经典都

12、进行重新注释、翻译和点评,目的就是立足现实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这和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要“发掘和整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学有所止”。先生治学严谨,甚至表现在对每一个字的态度里。先生一生钟爱红楼梦,同情曹雪芹及他笔下的贾宝玉。2014年是曹公逝世250周年,他专门撰写一篇纪念文章:随笔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请我帮他在电脑上输入后打印出来。文章写得很长,加之引用有原著中許多不常用的字,尽管我录入得很细心,自己也校对了一遍,但他还是逐字逐句地看,将发现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之处打电话告知我。我修改完打印出

13、来交给他,他又仔细审阅,看出疏漏处后再电话告知我。我再次修改完交给他,心想这次肯定是没问题了,谁知电话铃又响了后来一次到他家,谈话间他对我说自己平时也总是混淆许多字,写错字别字,闹出很多笑话,说着他进屋抱出辞海辞源,和一本小小的几乎要被翻烂的新华字典,告诉我自己平时如何查字典,教我如何辨认一些常见的混淆字。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的粗心马虎,只是在翻阅这些工具书的同时,耐心地为我讲解中国字的部首、结构以及某些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让我认识到写对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少出错。先生在谈治学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别人常常是自以为是,我则常以自以为非自勉。”在指导我撰写历史经验一文时,论及杜威学说及国外其他一

14、些重要观点时,他感慨自己做研究、写文章一直以来有两点遗憾和不足:一是外文不好,不能熟读外文教育原著,进行深刻的比较研究;二是实践不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太少,对很多问题认识把握不清。因此,在讨论写作时,他总会谦虚地说:“晓燕,你出过国,懂外文,这部分的内容你多做些思考和研究。”历史经验一文历时多半年终于完稿,投给教育研究后,我打电话告诉先生,他说:“试试吧,文章不一定会刊发,但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文章刊发后,拿到样刊的他认真阅读并进行勘误,还多次提醒我,关于文章的观点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争鸣是好事。三、至平至淡的人师风范先生身上永远带着一种风范,润物无声,为人师表。生活中的他更是温软真诚

15、,让人如沐春风。先生对待家里的保姆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他要求保姆与他同坐一桌吃饭,而且碗筷一定要坚持自己洗刷,决不要保姆代劳。我曾问过先生为什么这样,他说这是家里的习惯和传统,周老师(先生的爱人)持家的时候,他们和孩子们都是碗筷各有所属,各自饭后负责洗刷自己的碗筷并归位。可是在我看来,这是先生把尊重他人和生活自理等习惯“一以贯之”的表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的衣物,从来不让保姆洗,自己的被子也从来不要保姆整理,有时候买菜、买米、买烤饼等事情也亲力亲为。而且,他总是想办法鼓励保姆要继续学习,并为她们的学习提供一切便利。大张是我们从甘肃老家介绍到先生家里帮忙的,在得知大张出门在外时常挂念

16、老父亲后,先生曾托我们寒假回老家时送给老人家一件棉衣,据说这件衣服是别人送给他的,可是他自己舍不得穿,宁愿送与更需要的人。而他自己,一件灰白色的外套,衣领和口袋处竟都留有自己用针线缝补的痕迹。小吴是另一位曾在先生家做过保姆的四川小姑娘,在先生的鼓励和辅导下,自学成才,通过了成人考试的全部科目,已在北京成家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先生做每一件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无关事情的大小,凡是他经手的事情,必是一丝不苟。2007年我因申请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项目,冒昧启齿请求先生为我写一封专家推荐信,他答应后便详细向我询问拟申请的国外的学校、导师及专业情况,然后又详细地记下我的个人信息。一封推荐信,几易其稿。最后交给我的定稿,专门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信纸,写得工工整整,读来就知道费了一番心思,如篇中就使用“尊敬的阁下”,措辞考究又可爱。先生写一个字就要写得工工整整,甚至用绳子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