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国家对于急救和在危急情况下如何逃生的重视和教育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2KB
约4页
文档ID:301287022
西方国家对于急救和在危急情况下如何逃生的重视和教育_第1页
1/4

    西方国家对于急救和在危急情况下如何逃生的重视和教育    毕书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约70万人,居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十三、四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由于普遍缺乏急救和逃生知识,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外别无他法,真正能实施现场急救的人极少,部分人因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造成很多完全能避免的人身伤亡由此可见,我国公众对急救和逃生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方面意识亟待提高,改善急救和逃生知识的宣传途径很重要有学者支持把急救和逃生知识融入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纳入岗前培训以提高公众对急救和逃生知识的重视程度这些做法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推行,医学急救和逃生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国外调查中显示,学校除了将一般急救和应急状况的逃生技能纳入教学之外,还拓展到心理急救,以应对突发事件及暴力因素在这些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下面以美国为例,看看西方国家对于急救和在危急情况下逃生技能的重视和教育,从中可见中美文化背景和人们意识观念上的差异。

美国的急救成功率高达74%,这与其“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可见急救知识普及到了公众美国急救课程的设置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2~6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明确知晓哪些事物是危险的,这是一切急救知识普及的前提比如,电线插座、煤气开关、热水器、刀具及所有锋利的物品、塑料袋等在幼儿园,老师们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出电线插座等模型,然后用洋娃娃做示范,演示出洋娃娃接触电线插座后,被电击而倒地的一幕,让孩子于游戏之中感知什么是危险这样的课程占到整体幼儿教学总课程的1/3,也为将来小学阶段接触真正的急救知识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急救教育,主要普及的是打急救、求救和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等小学生对急救课特别感兴趣以教给学生如何拨打急救一节课为例讲课老师都是具有急救资格或专门从事急救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课上,除了让学生牢记急救911外,还知道在呼救中讲什么首先说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拨打的同时就要打开房门,如果是夜晚,就要打开房间里的所有灯,这些都有助于急救车迅速找到需救助者的地点;其次要尽可能说清目前最危急的状况,如神志不清、昏倒在地及发病多长时间;再次要说清病人家庭或发病地点的详细地址和号码,以及等候救护车的确切地点。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这与小学阶段的急救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初中会接触到真正的急救方法如如何对刀伤、烧伤、烫伤等实施急救每节课,授课人员都会精心准备幻灯、图片,还有绷带、药水等道具40分钟的时间里,台上台下频繁互动,气氛活跃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中,会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CPR)孩子们要准确掌握CPR的每一道程序,并熟练掌握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高中毕业时,学生要参加相关考试,通过者可取得资格证书美国有些州甚至已经将AED的普及工作提前至小学高年级或初一阶段完成为中小学提供急救培训的通常是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护队、美国心脏协会和当地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政府机关等机构也会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巩固人们的急救意识我国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州却已经高达74%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施在美国学校里,紧急逃生训练大多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安全的模拟真实演练,让学生在明确的环境中(如遇地震、火灾、洪水等),真正使每个学生切实掌握必要的逃生技能。

美国政府聘请学校安全服务署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学校制订职责详细的安全计划认真实施,确保学生扎实掌握面对各种应急状况的逃生技能与之对比,我国急救和逃生知识普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众对急救和逃生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公众急救和逃生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普及青少年的逃生和急救知识、增强意识有着重大意义必须将急救和安全教育提高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和深度,摒弃形式主义,认真弥补不足,切实使广大公众掌握必要的急救、逃生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增强救死扶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