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术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专访《档案学研究》总编辑付华 本刊记者 周峰林目前,我国已建成拥有100多万专兼职档案人员、4100多家各级各类档案馆、5亿多卷册档案资料的世界上最大的档案事业体系作为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学术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它从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获取营养,同时也为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支撑近期,围绕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档案学研究》总编辑付华记者: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事业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如何?付华:近年来,我国档案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档案学术研究日益组织化,学术研究者的素质日益提高,学术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学术成果发布的平台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例如,学术研究动力不足、学术研究趋向职业化、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缺乏、学术研究规范欠缺、学术研究成果水平较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记者:对于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组织化特点,您怎么看?付华: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就是在国家档案局的直接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现代档案事业建立的时候,国家档案局领导曾三、张中、裴桐、冯子直等经常直接参与档案学术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档案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不仅制订了档案学术发展规划,而且对档案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从国家到地方、从业内到业外,包括档案研究在内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大量出现如中宣部的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信息安全专项、财政部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部的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工信部的“核高基”项目、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此外,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科技资助项目也包括了档案专业在档案行业内,从1987年开始,国家档案局每年制订科技项目立项指南,对一定时期内的档案科研方向进行引导,并对专家评选出来的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在地方和一些单位,也设立了此类资助项目可以说,我国档案学术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特点,这些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记者:如今,我国档案学术研究者的整体素质如何?付华:档案学术研究者的素质对于档案学术研究至关重要我从1987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做杂志编辑工作多年来,我明显地感受到学术研究者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了,尤其是档案论文写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早些年,我做编辑工作时,面对大量语言羞涩、逻辑混乱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论文时,常有想要修改却无从下手的无奈感近年来,这种现象大有改观,我在修改稿件时,已经很少纠结于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述从论文的内容看,多数论文能切中要害,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大多科学合理据统计,1999年纳入全国档案事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的全国各级档案机构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有9672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班、双学士人数共有550人,占总数的0.6%;大学本科有15322人,占总数的15.8%;大专及其以下的人员有80853人,占总数的83.6%2011年,同样范围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有971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班、双学士人数共有4880人,占总数的5%;大学本科有44682人,占总数的46%;大专及其以下的人员有47458人,占总数的48.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十几年来,我国档案人员的文化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档案学术研究者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记者: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有哪些?付华:十几年前,我国档案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主要是各级各类档案期刊,现在则呈现“立体化”的发展态势。
一是平面媒体进一步丰富有资料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档案期刊有100多种,后来经多次“整顿”和调整,数量有所减少,但“公开”和“非公开”发行的仍有四五十种之多,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多的除了期刊以外,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档案局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档案报,进一步丰富了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的平面媒体二是新媒体日益壮大有资料显示,1999年因特网上的档案网站有12个,2001年7月达到60多个,2002年底迅速发展到267个最近几年,地市级以上档案部门大多建立了档案网站,不少县市甚至学校、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建立了档案网站,档案网络媒体数不胜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其博客“芊芊无痕”上发表了两篇档案专业贴文,首开以博客发表学术论文的先例此后,档案学人的博客大量出现,如“落拓寒儒”、“兰台天地”、“兰台家园”、“丁氏花园”等不少博客都开辟了“档案学研究”专栏,发布档案学术研究成果,或对档案事件、学术现象发表评论三是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逐渐成为档案学术成果发表的新平台近年来,各地档案学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学术会议,越来越多的档案学术成果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发表记者:近年来,我国档案学术研究领域存在学术研究动力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是什么?付华:档案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工作提出选题并形成研究文稿,可是文稿到了编辑那里,放在更广泛的实践中考虑时,可能就不算是新鲜的内容了,稿件不能发表是常有的事情过去,档案部门有职称评定制度,职称与个人待遇直接挂钩,不少档案人有克服各种困难,对工作中的问题认真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的动力而档案局(馆)“参公”后,由于不再评定职称,加之受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档案学术研究水平和档案事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记者:对于档案学术研究的职业化趋向,您怎么看?付华:中国现代档案事业建设初期,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即使不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体,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近年来档案局(馆)进行档案学术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我们对《档案学研究》2002至2011年间刊登的738篇被引论文的作者机构进行调查发现,作者单位总数为262个,其中129个单位为各类高等学校,占总数的49.24%,发文513篇,占被引发文总数的69.5%;103个单位为各级专门档案机构,占单位总数的39.31%,发文184篇,占被引发文总数的24.9%,这只是十年里的平均数字,统计近几年的数字,恐怕县级以上档案局(馆)工作人员撰写的论文数量会更低。
以上数字显示,档案学术研究者越来越向高校教师以及有职称评聘需求的高校档案馆、企事业单位的人员集中,档案学术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我认为,这种倾向是不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一方面,这种倾向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对档案事务决策有重要影响的档案局馆工作人员长期不研究档案业务,容易造成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进而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记者:在档案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和学术研究规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付华:在我国档案界以至整个学术界,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其表现有二:一是争鸣气氛淡薄我国学术界一直缺乏良好的学术评论风气,偶尔出现一些评论,也主要以唱赞歌为主,鲜有批评,更没有丝毫的批判二是学术评价机制没有建立档案学属于社会科学,对社会科学的评价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它往往需要实践的长期检验培根有句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困难,许多地方,尤其是大学,通常以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和出版社的档次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价值,甚至于一些大学把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简称)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是否完成科研任务的主要指标在学术研究中,严格的学术规范是必须遵守的准则。
但长期以来,档案界一直比较重视论文的“内在质量”,而对论文的“外在形式”关注较少,这造成了档案期刊发表论文的组成要素残缺不全比如,作者信息缺乏、标题编号不规范、参考文献不完整等等其实,国家对于学术期刊及其发表的论文都有相应的标准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些标准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记者:当前,我国档案学术成果水平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什么?付华:中国档案界有几十本期刊,另外还有数量不少的文集、增刊等,一年至少要发表10000篇左右的论文,论文数量不可谓不大,但其中真正称得上精品的却少之又少在写作论文的人员中,有些人是为了评职称,有些人是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量化考核任务,功利色彩明显,他们往往不关注当前档案界的学科进展,对于档案工作中的问题也不作深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所谓“学术成果”,其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些人申请了国家或有关部门的课题后,随便找几个人凑在一起,剪裁、堆砌出几万字的“成果”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成果、别人的成果或国外成果实行“拿来主义”,进行复制、粘贴、编译、改头换面后炮制出“新”的学术成果甚至有一些人请别人代为完成所谓的“研究成果”如此种种,着实令人担忧记者:新时期,如何进一步繁荣档案学术研究?付华:首先,要努力营造鼓励档案学术研究的环境。
这主要是针对各级档案局(馆)而言的档案部门既要务实也要务虚,要重视具体档案业务工作,也要加强档案学术研究通过虚实结合,创造良好的档案学术研究氛围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增强档案学术研究的动力,提高档案人员参与档案学术研究的热情,为此可以考虑恢复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开展档案专业人才评选活动等等其次,要加大档案学术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不少基金项目,但这些项目针对的都是特大型项目,没有包括对档案事业发展同样重要的一些小型项目,即便有了这些项目,其经费也不多,数量更有限如在国家档案局的科技计划项目中,有关软科学的项目就不多,且没有经费支持因此,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多做争取工作,努力为档案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第三,要实施档案学术奖励制度学术奖励是增强学术研究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前些年,中国档案学会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档案学术成果评奖活动,国家档案局每年举行一次档案科技成果评奖活动,这些对于增强学术研究动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应尽力争取恢复或设立有关档案学术奖励制度,对档案学术研究予以肯定和激励第四,要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是学术研究发生数量导向的主要诱因之一。
事实上,片面追求数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质量的忽视档案学是综合性的学科,技术性成果评价可以通过对其创新性、实用性、科技含量和引领性的评价来完成,但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性质的成果进行评价,难度就相对大一些对这类研究成果的评价,需要将实践检验、逻辑检验和权威检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成果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得到肯定和应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