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理正深基坑设计原理(配筋部分) 4 砼截面配筋及钢构件截面验算 4.1 布局内力设计值 截面弯矩设计值M 截面剪力设计值Q 式中: M —— 截面弯矩设计值(kN·m); Q —— 截面剪力设计值(kN); M0 —— 截面弯矩计算值(kN·m); Q0 —— 截面剪力计算值(kN); γF —— 荷载分项系数,模范取1.25,由用户交互; γ0 —— 建筑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对应基坑安好等级一、二、三级分别取1.1、 1.0、0.9;由用户交互; ζ、ξ1 —— 分别为弯矩、剪力折减系数,由用户交互 留神:截面计算的内力取值与工况无关无论布局计算中是否开挖到结果工况,系统始终取结果工况下的包络图中最大内力值作为配筋内力 4.2 排桩配筋计算 4.2.1 模范依据 依据《混凝土布局设计模范》GB 50010-2022附录E 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22)附录A 4.2.2 配筋计算 4.2.2.1 圆桩纵筋配筋 4.2.2.1.a 平匀配筋 式中: M —— 截面弯矩设计值(kN·m); N —— 截面轴力设计值(kN),以受压为正, 留神:仅双排桩可选择是否考虑轴力,“不考虑轴力”时N=0; A —— 圆形截面面积(mm2); As —— 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mm2); r —— 圆形截面的半径(m); rs —— 纵向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m); αt ——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αt=1.25-2×α,当α>0.625时,取αt=0; α ——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2π的比值; α1 ——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f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fy —— 普遍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留神: 1. 当纵筋级别为HRB400、RRB400时,ρmin=0.5%; 2.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ρmin=0.7%; 3. 计算配筋面积为全截面纵筋配筋; 4. 用户交互选筋级别时,钢筋的计算面积按下式计算: 式中: As1 —— 程序按桩配筋计算界面交互的钢筋级别(对应强度为fy1)自动选筋结果; As2 —— 根据桩选筋界面用户交互的钢筋级别(对应的钢筋强度为fy2)计算的选筋 结果 4.2.2.1.b 局部平匀配筋 计算简图: 式中: M —— 截面弯矩设计值(kN·m); N —— 截面轴力设计值(kN),以受压为正, 留神:仅双排桩可选择是否考虑轴力,“不考虑轴力”时N=0; A —— 圆形构件截面面积(mm2); Asr、A'sr —— 平匀配置在圆心角2παs、2πα's内沿周边的纵向受拉、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mm2); r —— 圆形截面的半径(m); rs —— 纵向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m),rs= r –c– 0.01m; c —— 混凝土养护层厚度(mm); f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fy —— 普遍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αs —— 对应于周边平匀受拉钢筋的圆心角(rad)与2π的比值; αs' —— 对应于周边平匀受压钢筋的圆心角(rad)与2π的比值,程序取αs'=0.5× α; α ——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2π的比值; α1 ——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留神: 1. 系统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2π的比值α符合下面条件:α ≥ 1/3.5; 2. 得志受拉区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 0.2%; 4.2.2.2 方桩纵筋配筋 4.2.2.2.a 平匀配筋 式中: M —— 受压钢筋As'和受拉钢筋As所承受的弯矩设计值(kN·m); As —— 受拉钢筋面积(mm2); As' —— 受压钢筋面积(mm2); as' —— 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截面边缘的距离(mm); fy —— 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f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ξ —— 相对受压区高度; ξb ——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α1 —— 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为C80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β1 —— 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β1取为0.8,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为C80时,β1取为0.7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N —— 轴向压力设计值(kN),程序默认取值为0; e —— 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普遍受拉钢筋和预应力受拉钢筋的合力点的距离(mm); ρmin —— 受拉或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率Max{0.2,45ft/fy}(%); 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Min{0.045,ξbα1fc/fy};其中0.045为建议值, ρmax —— 仅供参考; b —— 截面宽度(mm); 截面有效高度(mm);h0=h – as:其中钢筋as = c+10mm(c为纵筋混h0 —— 凝土养护层厚度(mm)); h —— 截面高度(mm)。
式中: M —— 受压钢筋As'和受拉钢筋As所承受的弯矩设计值(kN·m); Mc —— 混凝土所承受的弯矩设计值(kN·m); Ms1 —— 受压钢筋As'与受拉钢筋As2所承受的弯矩设计值(kN·m); As —— 受拉钢筋面积(mm2); As' —— 受压钢筋面积(mm2); As1 —— 与受压区混凝土压力对应的受拉钢筋面积(mm2); As2 —— 与As'对应的受拉钢筋面积(mm2); as' —— 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截面边缘的距离(mm); αs —— 截面抗争矩系数; α1 —— 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取为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为C80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fy' —— 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A'smin —— 按最小配筋率计算得到的受压钢筋面积(mm2);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