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现代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那么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须内外合治,遵循整体观,以达成阴平阳秘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那么,从而使人体达成一种平衡状态[1] 1辨证施治 1.1 局部辩证 局部辨证指查看皮损形态特点,从中获得病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治疗思路的辨证方式局部辨证主要辨析皮损类型、皮损形态、皮损分布特点、皮损部位、皮损色泽等等的临床意义:如水疱多湿、结节多为痰瘀、脓疱多为热毒;边界规矩多为风湿热邪、边界不规矩多属虫淫、皮损隆起正气充盛、皮损平塌正气缺乏;对称分布当从脏腑考虑、单侧分布多从经络考虑;皮损密集主毒热盛、皮损稀疏主正气虚;经络循行、十二皮部、脏腑各有所主部位、上部多风火、中部多气郁、下部多湿邪、偏于肢体伸侧属阳多热、偏于肢体屈侧属阴多湿;局限于一处多为湿、毒、痰、瘀;泛发于周身多为风、火、热邪皮损青黄赤白黑紫、深浅、明暗意义各不一致:红斑娇艳、压之不褪色为血热,斑色紫暗为血瘀[2]等等。
1.2 整体辩证 整体辨证的对象那么是皮肤病发生的内外环境背景,即除去皮肤奇怪,其他系统奇怪状况的总和概括而言又包括以下内容: 1.2.1 八纲辩证 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总括其它六纲,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八纲辨证是分辩证候的总纲,能够概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共性,掌管八纲辨证,就能将繁杂的临床表现,如疾病类别、深浅、性质以及邪正的盛衰,举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临床1)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属于阳证的范畴临床上急性泛发全身,变化快和自觉痒痛明显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发热、面红、烦躁、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脉象浮、滑数者,如急性泛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举行期、药疹、急性荨麻疹等2)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可概属于阴证的范畴慢性、渗出性、肥厚性,以及自觉病症较微弱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口淡,口腻,饮食欠佳,不思饮食,胸腹胀满,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稀;脉象沉细、沉缓或迟,舌质淡,舌体胖嫩或边缘有齿痕、舌苔腻或干而苔少如寒冷性荨麻疹、冻疮、硬皮病、慢性溃疡等。
1.2.2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所表现的特点,来判断皮肤病病症与脏腑的关系如肝胆湿热证,多表现为胸胁满闷疼痛,小便短赤,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等色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黑变病、白癜风,多见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郁气滞证慢性角化、肥厚性皮肤病,多见于脾虚湿滞或心脾两虚证出血性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等,多见于血热壅盛,迫血妄行,或脾虚不统血[3]先天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多见于先天肾经亏损,后天肝血缺乏 1.2.3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根基,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展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等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的辨证方法皮肤病病因纷繁多样,病机多有不同[4]然而,限于机体的自然布局,与疾病斗争势所必然地有一固定形式,于是表、里、半表半里便成为凡病不成逾越的病位回响对于皮肤病,可以借用六经辨证中,各经的 脉症提纲,从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举行分类分析。
1.2.4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既是温热病四类病症的概括,也是温热病进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5] 卫分病主要表现是:微恶风寒、发热、口不甚渴、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舌边鲜红、脉浮数可见于多形红斑、水痘、的轻型银屑病血热期,带状疱疹初期一些皮肤病急性发作期皮肤潮红、肿胀、灼热、渗出、密集脓疱等,如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常表现为气分证,患者可伴体温升高等营分是温热入血的前期,一般即可由气分传来,也可温邪直入营分见症主要是:高热不退、夜间尤甚、心烦不寐,严重者可有神昏谵语、口干不甚渴、脉细数、舌红或绛,持续高热不退、皮肤潮红、水肿如疱疹样脓疱病、重症疱疹、重症过敏等有些处境血分证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病位主要在肝脾伤于肝,对比常见的主要有两种类型:①热迫血安行,肝不藏血而致出血皮肤病的表现主要是发斑,亦称“动血”;②热邪耗血致血不荣筋而发生筋脉强直或抽搐,亦称“动风”伤于肾的耗血之甚,津血转相耗夺,因而造成伤阴或无阴失水之症皮肤病中,过敏性紫癜、重症药疹、大疱性多形红斑等即常由血热妄行而引起出血,舌质深绛、脉数等症本病在后期由于血热伤阴可展现发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心烦不寐等症。
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常用于有全身病症的一些严重皮肤病如重症药疹、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过敏性皮炎、重症紫癜及免疫系统疾病在理论上卫气营血虽是四个不同阶段但在临床治疗时,皮肤科习惯按卫气与营血辨证治疗,且一次治疗常能获得合意疗效 2辨病论治 “病”高度概括了疾病发生进展过程及传变规律,是对疾病实质的进一步透露西医 学以“病”为纲,深入系统全面地开展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愈后等的研究,在临床中,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参考价值,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辨病”是通过对皮肤病临床形态学的查看、相关的辅佐检查和疾病的一般进展规律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辨识疾病的客观依据,二者在诊断疾病的本质上无明显差异[6] 3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将病、证和症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依症辨病”,“据病辨证”和“随症加减”的根本方法,确立了病、证、症结合论治的临床诊疗模式,[7]后世很好的运用了这种以病为纲,以证相辅,病证结合的医学模式,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这样一种较为成熟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体例系统模式。
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和预后但中医认为一致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进展阶段不同,临床症候迥异,治法也不一致,在辨病根基上,尚需辩证[8]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进展阶段和伴随病症,举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譬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病症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那么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那么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病症,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9]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