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吏与书院教育的复兴 :G63:A:ISSN1004-1621(2012)03-054-02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北方捻军战乱,书院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清统治者为了恢复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着意振兴文教,把恢复和重建书院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颁令实行同治二年(1863),清廷下令各省督抚清理书院财产,恢复旧有书院:"近来军务省分各府州县,竟将书院公项藉端挪移,以致肄业无人,月课废弛嗣后由各督抚严饬各属,于事平之后,将书院膏火一项,凡从前置有公项田亩者,作速清理,其有原存经费无存者,亦当设法办理,使士子等聚处观摩,庶举业不致久废,而人心可以底定"据统计,同治十三年中,全国新建书院366所,其中新建书院直隶17所、河南4所、山西4所、陕西4所、甘肃6所、东北3所、山东9所、江苏19所、安徽10所、浙江38所、江西95所、福建18所、湖北16所、湖南40所、广东38所、广西5所、云南11所、贵州2所、四川27所,并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14所在清朝政府的谕旨下,当时的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或亲力亲为,或指令下属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使同治年间的书院出现继乾隆时期后又一繁荣阶段江南地区作为文化集聚地,一直以来文教昌盛,书院众多,但硝烟过后,许多书院遭到严重摧毁和冲击,需要迅速恢复和重建。
作为湘军头领的曾国藩不仅在军事上,带领湘军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胜利,在复兴文教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倡导作用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书院在战火的洗礼下,损失严重曾国藩在收复的地区,加大力度恢复地方行政,尤其重视恢复书院1861年曾国藩率军进入安庆,看到原先的桐城派基地、安徽省的重点省级书院--敬敷书院,在战争中已经被毁坏的不成样子,于是决定开始对其进行重新恢复和建设他亲力亲为,并特意于1862的正月十七下午"至东门看新葺之敬敷书院,酉初归寓",书院在不久得以恢复招生经过这次重建,书院的规模有所扩大,曾国藩当时聘请了对舆地、小学颇有研究的汪士铎担任山长,后来还先后聘请马恩溥、倪文蔚为山长,其中马恩溥"掌教敬敷书院,深得士心"在这些具有渊博知识、态度严谨的山长教导下,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生,如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二次革命的著名将领李烈钧等清末安徽的文化教育,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原有的气象不仅如此,曾国藩所到之处,都留下他对书院教育的关心钟山书院作为由钱大昕、姚鼐、唐鉴等多位大师主讲的江苏省学,在战争中毁坏严重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从入城伊始,就开展了修复工作,并每隔几日就去关心修建的工作情况,"三月初二日,至新修葺之钟山书院一看,辰正归。
""初九日,巳刻出门,至钟山书院送馆,宾主各行四拜礼"在选聘山长上,曾氏认为必须"学问切实,践履笃诚",而且应该才德兼备,精力充足,堪为表率,最终他延聘了李联琇为钟山书院的山长钟山书院为后来江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讲堂悬挂的楹联"纶音万载文光焕,书院千秋学业兴",是当时书院复兴的一个鲜明写照同治中兴的另一个重要大臣,李鸿章曾说:"古来之学本无不聚,后世名存实废之,学始不然,而书院则转存古学之法,然所习仅制举、文字,犹无当也务令究心经史有用之学,无失文正遗意,斯于古学法有合焉"身为晚清大臣的他,对书院建设也很是关心,并积极进行恢复和修建苏州克复后,身为巡抚的李鸿章购买中由吉巷民居,改建正谊书院,并筹集"白金万二千金,以万金置田,以岁租为脩脯搞活资,余购屋庀家具",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冯桂芬为山长冯桂芬原来曾是正谊书院的肄业生,在担任正谊书院山长后的三年时间里,他一心致力于"经世之学",积极倡导经世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对近代吴地书院的学风的形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冯桂芬在正谊书院三年,培养众多人材,其知名者甚众,如吴大澂、叶昌炽、陆润庠、王颂蔚、管礼耕、柳商贤、潘锡爵、袁宝璜等,皆出其门。
另外,李鸿章于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后,对直隶的省城书院--莲池书院,也予以积极的建设,邀请大学者黄彭年参与畿辅通志编纂等工作,并在光绪年间,为书院购买书籍,兴建学古堂陕甘地区的书院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和重建左宗棠作为西部边陲的大吏,在当地积极兴办教育,传播文化思想从他1866年担任陕甘总督后,为了发展当地文教事业,极力筹备资金,以期"经正民兴,人才从此出,风俗亦从此厚矣"通过筹集当地官吏和士商的资金,以及政府对当地的拨款等来源,使西北的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在他任职期间,修复的旧有书院数量很多,如兰州的五泉书院、漳县的武阳书院、洮州的洮滨书院、灵台的鹑瓤书院、静宁的河阳书院、崇信的凤鸣书院,敦煌的鸣沙书院等16处对于书院生童的学习和生活,他给予很大的关照,针对当时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入院生童膏火不足的情况,他除积极筹集钱款外,还将自己的薪禄捐献给书院,以期保证书院生徒膏火的发放左宗棠作为陕甘总督,肩负着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在他百忙之中,为了对生徒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还经常与兰山书院的生徒有书信来往,并因为信中"以文理尚可,殊为欣然"的字样而欣慰左宗棠在陕甘地区的书院重建,为西北地区的教育创造了条件,他大力倡导、鼓励,并身体力行,兴办书院,为西北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西北地区的开发培养了人才,对西北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贵的历史财富。
这些晚清大吏对于收复地区的书院重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各地的书院重建工作纷纷开展同时,全国各地的新建书院,也势如破竹一般蓬勃兴起Reference:《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白新良,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岳麓书社,1988年《曾国藩全集·书信》(六),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岳麓书社,1988年《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李文忠公遗集》(五),文海出版社,1996年《江苏书院志初稿》,柳诒徵,《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第4期,1931年《左宗棠全集·奏稿》卷四十四,岳麓书社,1996年《左文襄公在西北》,秦翰才,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魏永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