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优秀说课稿(5篇) 《所见》优秀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设计思路: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根底,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终究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所见》优秀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我将从五个方面开展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安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为哪一项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到达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表达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表达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
写到此,戛然而止从插图上,我们看见了什么?看见了骑黄牛的儿童,看见了树上的蝉,看见了儿童捕蝉吗?没有看见了诗人袁枚吗?没有但,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悠闲地侧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摇着树枝黄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坐直身体,四处张望,发现了树上的鸣蝉,跳下牛背,悄悄靠近鸣蝉,敏捷地扑上去,双手罩住蝉,尽情地放声大笑,得意洋洋地骑牛继续唱歌前行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袁枚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山村悠闲自在恬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寻找求得所以,古诗的题目是“所见”,不是“牧童”,不是“捕蝉”,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见”,见到的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话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所见》的意境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教法和学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迁移法,我将用一首学过的同题材同意境的古诗把学生引向《所见》的学习 直观感受法,我将用画面上的风景、人物的表情把学生引向对《所见》意境的感受。
图文结合法,我将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所见》大意的自主学习 主观演绎法,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闲、活泼、可爱,进入诗人的角色体验其感情 话画联结法,我将用话语描述帮助学生建立一副完整的连环画,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质疑法,我将引导学生从对题目的质疑思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一、图文结合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画,让学生回忆一首古诗并背诵出来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再请学生抓住画中孩子的神情、诗人的神情感受悠闲自在的意境 最后引出古诗《所见》 设计意图有三点:题材相同,都是写农村儿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为钓鱼不应人,后者为捕蝉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泼可爱,诗人热爱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读诗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学生有四个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师生交流解疑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情,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话画联结法、主观演绎法。
比方:你们看,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一会儿坐,一会儿躺,真快乐!风在吹,蝶在飞,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声飞旋在茂密的树林里 引导学生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快乐神气! 请学生当牧童,边演边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比方:响亮的歌声吸引了诗人袁枚,他正在树林中享受呢!哎,歌声忽然没有了,牧童骑着牛也不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在猜测、在观察的意味 请学生当诗人,边演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后请学生再读整首诗,想想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牧童、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进入第四个环节,再运用直观感受法、拓展迁移法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出示一幅画,这画比教材插图视野更显开阔,绿意更显盎然请学生说说对画面的感受,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请学生读古诗,想象诗人看到牧童捕蝉神情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五、诵读古诗趣味创作 通过前面的四个环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也已经水到渠成了为什么要安排最后的这样一个环节呢?为了丰满课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了发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
趣味创作的形式很多,比方:诗配画、变奏读、演绎读、诗文汇、诗改剧、诗再创……当然,我也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诗再创 童戏 蓬头牧童骑黄牛, 悠悠歌声振林樾 忽闻树上夏蝉鸣, 怕得蝉惊闭口立 《所见》说课已近尾声,再见吧! 《所见》优秀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字、写字教学 〈2〉;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 因此,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