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同步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共20题,共0分)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2.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l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5.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 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7.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 A.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 C.维护专制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9.“《史记·李斯列传》:“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汉书·董仲舒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两者的思想共同点是( ) A.实行国家思想统一 B.采用法家思想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禁绝一切学派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12.《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 )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1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4.《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15.“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16.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兼相爱,交相利” 17.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哪一时期( ) 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8.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9.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0.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 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hē),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之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前汉书》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材料三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1)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如何?(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3)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判断材料一中图一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2)材料一中图二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赏识图二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请回答:(1)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不完全一致,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6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儒家思想有哪些现代价值?(至少列举两项)(3)如果要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试卷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