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sQCA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隐藏行为组态研究 卢新元 许小庆 王雪霖关键词:知识隐藏行为 社会化问答社区 fsQCA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分类号:G206引用格式:卢新元, 许小庆, 王雪霖. 基于fsQCA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隐藏行为组态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2, 7(2): 37-48[引用日期]. http://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品逐渐成为用户获取、交流、共享知识不可或缺的工具据《中国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 2020年》[1]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线上泛知识内容平台移动端网民渗透率已达到86%以上,其中,知识问答的用户渗透率达到80.3%与传统的搜索引擎及问答平台相比,社会化问答社区更加强调社交特性,社区中的用户可以随时发布问题并且邀请其他用户回答,也可以作为受邀用户回应他人的请求或者自行选择各领域各类型的问题进行作答但是在社會化问答社区中,许多用户在面对知识请求时,会采取回避作答或者保留知识的策略,即知识隐藏行为[2]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社区中许多问题都得不到及时、满意的回答,也不利于个体间知识的产生,会对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3]。
因此,了解用户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优化提供参考,对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用户在社交平台的消极使用行为进行了研究,知识隐藏行为作为用户社交知识行为之一,也在不同类型的平台受到了学者的关注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具有社交功能的知识服务平台,其用户的行为产生机制更加复杂,具有因果复杂性的特征[4]因此本文认为,相较于采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变量的净效应,使用QCA方法来研究前因变量的组态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知识隐藏行为本文以目前中国活跃度较高的“知乎”为研究平台,从组态的视角出发,以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为基本框架,探究价值观一致性、人际相似性、外部需求匹配、内部需求匹配与能力匹配这5个变量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协同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研究数据,并运用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知识隐藏行为的组合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减少用户知识隐藏行为的建议,这对丰富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行为相关理论、加强社区与用户的联系以及引导用户进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1 相关研究1.1 知识隐藏行为C. E. Connelly[2]最早对知识隐藏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他将知识隐藏行为描述为个人对他人所要求的知识进行隐瞒的一种故意的行为,并将其划分为推脱隐藏、回避性隐藏和合理化隐藏三个维度。
组织成员的知识隐藏行为受到知识特性、人际关系和组织因素的影响,这种行为会伤害到隐藏者和隐藏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并且会使隐藏对象产生未来知识隐藏的意图[5]对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起源于企业和组织,自C. E. Connelly等对知识隐藏行为进行了明确定义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便针对该行为前因[6–10]、后果[6,11-12]进行了跟踪研究,其对应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相比较下,社区属于新兴事物,与之相关的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也较少[13]一些学者对用户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的知识隐藏行为给予了关注,例如,甘文波等[3]基于心理学研究框架,分析了影响虚拟品牌社区中用户知识隐藏行为的关键因素;Y. F. Fang[14]探究了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用户如何使用知识共享、知识隐藏和知识贡献缺失这三种应对策略,来应对恐惧和内疚两种情绪;张敏等[15]对健康社区中用户主观知识隐藏行为的形成路径进行了探究;翟雪松等[16]探索了学习者专业承诺及导师变革型指导风格对于学习社区中知识隐藏的关系;X. Lv等[17] 则通过实证考察发现了知识隐藏行为对旅游社区带来的口碑破坏、反生产行为等负面影响而对于用户获取、分享知识的重要平台——社会化问答社区,目前学者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研究表明,社区中90%的用户都是“潜水者”[18],而用户作为社会化问答社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其知识隐藏行为必然会影响到社区的发展一方面,隐藏者的知识隐藏行为会伤害知识寻求者的感情,引起知识寻求者的不信任[19],进而影响用户再次提问的意愿;另一方面,也会使得隐藏者自身的创造力下降最终造成社区中大量问题得不到回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了解用户知识隐藏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丰富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的知识行为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社区的优化提供参考借鉴,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综上可知,目前对于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仍然较少,而已有的研究也多采用传统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净效应,而社区中的用户行为本质上是复杂的,尤其是对于兼具社交和问答功能的社会化问答社区,其用户行为的产生更是涉及多种潜在的因果机制[20]相较于采用传统的自变量相互独立、单向线性关系和因果对称性的统计分析方法,采取组态视角的QCA方法更适合分析用户的知识隐藏行为,能够更全面地解释自变量相互依赖等复杂的因果关系[21]因此,本文采用fsQCA方法来研究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知识隐藏行为1.2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个人—环境匹配衡量的是个体特征与其所处环境的特征的匹配程度。
目前,对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定义主要有三个方向:维度论、内涵论和综合论维度论关注个体与哪个层面的环境相匹配[23];内涵论则根据“匹配”的定义提出了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24],而综合论则是对上述两种划分方式进行了整合C. R. Beasley等[25] 经过实验总结出了广义的个人—环境匹配模型(general environment fit scale,GEFS)该模型认为,个人环境匹配可以细分为价值观一致性、人际相似性、环境需求与个人能力匹配(简称能力匹配)、个人需求与环境供给匹配(简称需求匹配)及个人在环境中的独特角色相较于基于特定情境的个人—环境匹配类型,该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因而应用范围更广泛,且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解释力社会化问答社区是信息社区和社交网站的综合体,长期积累的问答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2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7],个体、环境、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环境作为个体存在的外部条件,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而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用户知识行为产生的载体,所具有的特征与属性也会影响到用户的行为当个人与环境相匹配时,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可能是积极的,相反,当个人与环境不匹配时,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28]。
综上所述,环境对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已有研究指出用户本就可以看作是社区的“半个员工”[18],故更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问答社区的特点,结合内涵论与GEFS模型,探究价值观一致性、人际相似性、能力匹配和需求匹配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其中,价值观一致性与人际相似性研究的是个人与社区的一致性的影响,而能力匹配和需求匹配则关注个人与社区之间互补性的影响2 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是由拉金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布尔论和集合论进行跨案例的比较分析[29]该方法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条件之间相互依赖,聚焦于“组态效应”的分析,而不是分析单个变量的“净效应”,其优势在于可以识别出相同结果变量下不同的组态前因[30]近年来,QCA方法因其在处理大样本和分析复杂组态问题上的功能而逐渐被应用到管理学各细分领域[31]根据变量的类型,QCA可以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本文采取的是fsQCA,通过校准将模糊集数据转换为真值表,通过质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知识隐藏行为的组合动因。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QCA方法来研究社区中的用户行为例如,卢新元等[21]等采用QCA方法从整体分析了多个条件变量对竞赛式众包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D. Gligor等[32]等基于QCA方法研究了高水平的用户参与的组合前因J. Mattke等[33]运用QCA方法,研究了连带强度和推广内容的感知价值如何影响用户的从众行为Z. Peng等[34]提出了人—环境—技术(PET)研究模型来解释系统自我效能感、领导—成员交换和系统模块化如何共同影响员工对企业系统的广泛使用黄梦梅等[30]利用fsQCA探究了知乎社区中用户高知识付费意愿的联动组合因素综上可知,QCA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该方法可对本研究提供良好的帮助数字化环境下,用户行为呈现出了复杂性与情境化等特点,用户行为受到多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依存,联合作用于用户行为,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而QCA方法为探究新研究情境下的用户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视角[35]因此,本文选取fsQCA方法来研究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3 变量设定和样本采集3.1 变量设定本文以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内涵论与GEFS模型为基本研究框架,利用fsQCA方法,从匹配的视角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前因變量包括价值观一致性、人际相似性、外部需求匹配、内部需求匹配和能力匹配这5个维度,结果变量为知识隐藏行为。
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1)价值观一致性价值观一致性指的是个体与组织环境的目标或价值观的匹配程度研究员工与组织之间一致性匹配最常见的是价值观一致性匹配和个体—文化匹配[28]对于价值观一致性对个体在组织中的表现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个体与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性能够促进员工有效的沟通和对组织资源分配的理解[36]因此本文认为,在虚拟的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当用户与社区的价值观或目标一致时,能够增强用户参与互动的愉悦感,影响用户的知识隐藏行为2)人际相似性人际相似性指的是组织内的用户与其他用户在背景上的相似性研究表明,当用户在人口统计或心理背景上相似时,能够降低人际交往的风险,促进沟通[25]研究组织中知识隐藏行为的学者认为人际之间的关系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关键的影响[2]虽然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用户之间都是弱关联的关系,但是用户在问答平台中进行知识搜寻或者共享等知识行为时,是基于对某类知识的专长或者兴趣,这种相似性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密度,会使得互动的过程变得有趣,进而影响用户的知识隐藏行为3)需求匹配需求匹配是指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满足个体的需求与在组织中不同,用户在问答社区中的行为均是自主的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的决定是指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动作出选择的行为[37]。
因此,本文认为,用户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与用户的知识隐藏行为有着重要的联系行为的动机分为三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人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内在欲望、思想和情感引发的动机,如兴趣、互惠、自我成就等外在动机则是由活动外部刺激或达到某种期望的结果而引发的动机,如收益、奖励、声誉等[38]本文根据需求产生的动机的不同,将需求匹配分为基于内在动机的需求匹配和基于外在动机的需求匹配4)能力匹配能力匹配是指个人具有的技能满足环境对他的要求在本研究中,则是指知识寻求者或者平台向用户发起的请求与用户具备的知识相匹配的程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人的能力满足组织的需求时,个体更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更强的胜任感,进而促进个体参与社区活动的动机[39]在问答社区中,当用户具备的知识与他人所需要的知识相匹配时,用户参与知识共享的意愿更强[40],那么其知识隐藏的水平会更低3.1.2 结果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