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教学建议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对教学目标认识非常肤浅,以为教学目标无关紧要,只要将教案书中的教学目标搬运到教案上即可 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尤其加入**的“适学课堂”名师工作室后,对教学目标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目标是在分析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达成效果的一种预期,教学过程则是将这种预期转化为现实的桥梁 通过最近新课标的学习,对教学目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更应该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过程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结构化教学是新课标中反复提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能只是盯着具体的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记得我调入小学后,总是对人教版的“数学广角”情有独钟现在想来,是因为自己未能建构起完备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只能在零星的知识点上下功夫 随着工作时日渐长,我也开始尝试上一些其他数学领域公开课,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租船问题等,才逐渐建构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就自己目前的教学水平而言,还是不能将知识的传授落实到核心素养上,这些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 三、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在平时的培训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很多教学方式如:华应龙校长的“化错”教育,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俞正强校长的“深度学习”等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先进的理念,是应该从一而终,还是博采众长呢? 我个人认为,“化错”教育教我们的是用“化错”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差错,应该内化到每节课当中的,我们的课堂便会因生成而精彩;“大问题教学”针对概念课效果更佳,构建起整节课的逻辑框架;“深度学习”又适合于单元整体教学,种子课、生长课是打破课时教学的新理念……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四、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之前,我对综合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只是认为“综合”就是综合利用三大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片面的将综合实践理解为就是教学“数学广角”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综合实践”是指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跨界学习”、“主题活动”是新课标带给我们的新命题,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实践、去探究、去学习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但是,切忌将一节数学课上成炫技课,华而不实,反而会降低一节课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虽然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便利,但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能用更朴实的方式呈现,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真正地服务于教学,老师们心中必须清楚:用得好比用得多更重要!融合比结合更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2022年*月*日,在**的带领下,我认真聆听、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经过**教授的解读与答疑,我深刻领悟到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数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
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与潮流,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的新课标培训学习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要想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要到达这个目的,我们要多多学习,多多交流,多多总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2022年*月*日,在**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2022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
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一、通过**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我有以下体会: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2011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老师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教学评价是否会有变化等等许多问题都是老师们急需了解的 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旧课标的区别 一、数感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相比较,内涵更加丰富,更强调理解数的意义、感悟运算结果等方面把原来的“运算结果估计”改为“运算结果”,不仅包括估计和估算,还增加了对精确计算结果的感悟;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包括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